叙文 1
例言 3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佛教以前印度之思想界 3
第二章 原始佛教 7
第三章 佛教之经典 10
第四章 佛教之分派 16
第二编 本论 25
第一章 教理论 25
第一节 缘起论 26
第二节 实相论 33
第二章 解脱论 37
第一节 解脱之实质 38
第二节 解脱之形式 39
第三编 各论 45
第一章 绪言 45
第二章 俱舍宗 47
第一节 宗义 47
第二节 七十五法 48
第三节 四谛 50
第四节 十二因缘 51
第五节 涅槃 53
第六节 三乘之因果位 53
第三章 成实宗 56
第一节 宗义 56
第二节 断二障 57
第三节 圣贤位阶 57
第四节 八十四法 61
第四章 三论宗 62
第一节 宗义 62
第二节 二藏及三法轮 63
第三节 破邪显正 63
第四节 二谛及八不中道 64
第五节 行位 64
第五章 法相宗 66
第一节 宗义 66
第二节 三时判教 67
第三节 五位百法 68
第四节 种子及现行 71
第五节 四分及三境 72
第六节 三性及三无性 73
第七节 五重唯识观 74
第八节 四智 75
第六章 天台宗 77
第一节 宗义 77
第二节 五时八教 78
第三节 教相及观心 80
第四节 十界十如 81
第五节 一念三千 82
第六节 三谛圆融 83
第七节 三惑 84
第八节 一心三观 84
第七章 华严宗 86
第一节 宗义 86
第二节 三时五教 87
第三节 十宗 88
第四节 四法界 90
第五节 十玄缘起 90
第六节 六相圆融 93
第七节 法界观 94
第八章 律宗 96
第一节 宗义 96
第二节 分部 96
第三节 四分律所以独盛之故 97
第四节 止持及作持 97
第五节 通戒及别戒 100
第六节 四位五类及七众 101
第七节 四科 102
第八节 五义及二教 103
第九章 禅宗 104
第一节 教外别传 104
第二节 源流 105
第三节 禅法 105
第四节 悟道境界 106
第十章 净土宗 107
第一节 宗义 107
第二节 弥陀行愿 108
第三节 净土 109
第四节 信愿行 110
第五节 念佛法门 110
第十一章 密教真言宗 112
第一节 宗义 112
第二节 两部曼荼罗 113
第三节 四种曼荼罗 113
第四节 六大五智五佛 115
第五节 三密加持 116
第六节 三种成佛 116
第七节 二教十住心 117
第十二章 结论 119
后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