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城市群发展体制机制 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跃辉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56115976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该书是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重点研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的发展对策。在借鉴国外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根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图景,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环境容量、城市群的联动效应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生态型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做了全方位、立体的研析,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论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1.关于生态城市 1

2.关于城市群 4

3.关于生态型城市群 9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1

1.基本思路 11

2.研究方法 12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

1.机制的界定与关系的确立 14

2.利益主体博弈模型的建构 14

3.多因素框架的构思与成型 14

四、创新之处 14

1.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14

2.理论观点的新颖性 15

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15

第一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城市群(圈)典型及借鉴 16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典型 16

1.国内生态城市典型 16

2.国外生态城市典型 19

3.国内外生态城市比较及启示 22

二、国内外城市群典型 23

1.国内城市群典型 23

2.国外城市群典型 27

3.国内外城市群比较及启示 34

第二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前景 37

一、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37

1.长株潭城市群总体概况 37

2.长沙市概况 38

3.株洲市概况 45

4.湘潭市概况 50

5.长株潭城市群演化过程 53

二、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优势 58

1.领导谋略视野高远 58

2.湘人禀性气质独特 60

3.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63

4.交通地处独特要道 63

5.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64

6.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65

三、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劣势 66

1.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66

2.产业结构不优 67

3.能源匮乏且消耗量大 70

4.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70

5.土地供应紧张 72

6.空气质量堪忧 73

四、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前景 74

1.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总目标 74

2.第一阶段(2008—2010年)目标 74

3.第二阶段(2011—2015年)目标 75

4.第三阶段(2016—2020年)目标 75

第三章 领会精神——追求“两型社会”建设美好目标 76

一、“两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76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76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77

二、“两型社会”的认识过程 79

1.“末端治理”具有局限性 79

2.“源头和过程控制”具有片面性 80

3.“两型社会”具有全面性 81

三、“两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83

1.“两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83

2.“两型社会”建设是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85

3.“两型社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 86

4.“两型社会”建设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 86

第四章 明确方向——理解生态型城市群战略图景 88

一、生态型城市群的历史使命 88

1.“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使命是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88

2.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历史使命是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和改革提供示范和带动作用 90

3.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的历史使命是为推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92

二、生态型城市群的战略定位 93

1.生态城市战略定位: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住区 93

2.城市群战略定位:提升区域竞争力 94

3.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定位:国家战略与区域战略相结合 95

4.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和城市群战略相结合 97

三、生态型城市群的内在特征 98

1.生态型城市群是多维视角的完美组合 98

2.生态型城市群是层次丰富的系统工程 101

3.生态型城市群是多因子作用的动力机制 102

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型城市群的关系 108

1.“两型社会”是生态型城市群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108

2.生态型城市群是全面提升城市群“两型社会”内涵的重要载体 109

3.生态型城市群是“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的终极目标 109

第五章 抓住根本——把握生态型城市群内蕴机理 111

一、生态型城市群的承载原理 111

1.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其承受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111

2.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辩证统一的 113

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群建设相互影响 115

二、生态型城市群多元主体博弈 117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公地悲剧 118

2.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职能边界 119

3.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博弈:利益摩擦 120

4.府际之间的博弈:合作与竞争 124

5.越界生态问题的博弈:生态补偿 125

三、生态型城市群的基本要求 127

1.城市群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27

2.城市群建设以生态规律为准则 130

3.城市群生态以绿色科技为支撑 131

第六章 塑造灵魂——培育生态型城市群独特文化 134

一、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内在特征 135

1.科学性 135

2.继承性 137

3.借鉴性 138

4.地域性 139

5.创新性 141

二、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结构形态 142

1.表层:城市群物质文化 142

2.中层:城市群制度文化 143

3.深层:城市群精神文化 144

三、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意识自觉 146

1.创立生态型城市群哲学 146

2.倡导生态型城市群伦理 147

3.普及生态型城市群教育 148

4.塑造生态型城市群形象 150

第七章 顶层设计——高起点有序推进城市群建设 153

一、制定规划体系 153

1.编制总体规划 154

2.编制专项方案 155

3.编制专项规划 155

4.编制示范区规划 156

5.编制项目规划 157

二、制定政策法规 157

1.建立行政管理政策法规 157

2.建立产业发展政策法规 158

3.建立资源环境政策法规 159

4.建立技术创新政策法规 159

5.建立财政政策法规 160

6.建立人才发展政策法规 161

7.建立统筹城乡政策法规 162

三、制定指标体系 162

1.明确指标维度 162

2.把握基本原则 164

3.量化细化指标 165

四、构建推进机制 167

1.国支持 167

2.省统筹 168

3.市为主 169

4.市场化 169

五、建立合作协调机制 169

1.国际合作 170

2.省市协调 171

3.部省合作 172

4.联席会议 173

第八章 建设制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174

一、建立科学考评和责任制度 174

1.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 174

2.健全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176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78

二、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 180

1.加强社会监督 180

2.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 181

3.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181

4.严格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 182

三、发挥市场配置自然资源作用 183

1.促进自然资源确权及产权交易 183

2.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184

3.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85

4.节约集约使用能源、水、土地 186

5.发展环保市场 189

第九章 逻辑整合——增强生态型城市群联动效应 192

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192

1.宏观层面:创建权威组织 192

2.中观层面:创新一体化管理 193

3.微观层面:创立企业制度 194

二、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 195

1.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 195

2.实现个体和整体产业优势最大化 195

3.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196

4.组建产业战略联盟 197

三、有序整合的结构体系 197

1.优化空间结构 198

2.提质等级结构 198

3.转换职能结构 199

四、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199

1.建立和完善区域商品市场 199

2.建立和完善区域人才市场 200

3.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 201

4.建立和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 202

五、高效协调的基础设施体系 203

1.交通联结 203

2.信息联通 204

3.能源联供 205

4.生态联保 205

六、统一开放的社会保障体系 206

1.贯彻社会保障规划政策 206

2.增加社会保障机构资金 206

3.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07

4.实现人人享有权益保障 208

七、融合互动的城乡发展体系 208

1.城乡空间规划一体化 208

2.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209

3.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210

4.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210

5.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211

6.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212

第十章 优化结构——转变生态型城市群发展方式 214

一、实现技术创新的绿色化转向 214

1.强化绿色技术的政策支持 214

2.建立绿色技术的创新基地 215

3.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 216

4.重视绿色技术的人才培养 219

5.实施绿色技术的引进战略 220

二、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 221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22

2.改造激活传统产业 223

3.发展服务业 224

4.关停移址污染企业 225

三、实现产业布局的集群化 226

1.引导产业园区集聚 227

2.形成产业整体优势 228

3.连通产业空间链接 229

四、实现发展道路的转型 229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30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31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32

4.加快推进信息化 234

第十一章 修复保护——扩大生态型城市群环境容量 236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用水安全 236

1.制定江河流域总体规划 237

2.设立流域管理机构 238

3.强化各市政府职责 240

4.注重饮用水源保护 241

5.依靠科技创新治水 243

6.瞄准污染产业治水 244

7.发挥公民保水作用 246

二、重视城市绿化促进生态平衡 247

1.构筑绿地系统 248

2.体现山水特色 249

3.打造昭山“绿心” 250

4.拓伸湘江“一带” 251

5.保护城市生态 253

6.加强路林建设 255

三、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256

1.有效控制扬尘 256

2.调整能源结构 257

3.减少工业排放 258

4.治理汽车尾气 258

5.加强预警监测 259

四、科学处理垃圾促进环境整治 260

1.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260

2.再利用废旧垃圾 261

3.改变污染区用途 262

第十二章 绿色消费——确立生态型城市群消费模式 264

一、政府层面:规范引导绿色消费 264

1.科学制定规划 265

2.加强制度建设 265

3.深化公共消费 267

4.倡导绿色采购 269

二、社会层面:普及推广绿色消费 270

1.普及绿色消费教育 271

2.强化绿色消费服务 271

3.构建绿色消费社区 275

三、公众层面:参与践行绿色消费 277

1.促进绿色生产 277

2.节约集约消费 277

3.提倡少污消费 278

4.关注安全消费 278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