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分析篇 1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的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3
1.2.2 实践意义 4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5
1.4 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8
1.4.1 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8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3
1.4.3 国内文献综述 17
1.5 研究方法 22
第2章 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24
2.1 校企合作教育的概述 24
2.1.1 校企合作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24
2.1.2 校企合作教育的本质 26
2.1.3 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27
2.2 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历史演进 36
2.3 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现状 40
2.4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存在问题与分析 44
第3章 国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53
3.1 美国“基于能力的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53
3.1.1 美国“基于能力的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53
3.1.2 美国“基于能力的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做法 55
3.1.3 美国“基于能力的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特征 56
3.2 德国“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57
3.2.1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57
3.2.2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教育的做法 59
3.2.3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教育的特征 60
3.3 日本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61
3.3.1 日本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61
3.3.2 日本校企合作教育的做法 62
3.3.3 日本校企合作教育的特征 63
3.4 英国“三明治”的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64
3.4.1 英国“三明治”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64
3.4.2 英国“三明治”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做法 66
3.4.3 英国“三明治”校企合作教育的特点 67
3.5 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68
3.6 加拿大CO-OP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69
3.7 澳大利亚的TAFE校企合作教育经验 70
3.8 国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的启示 72
第4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型构建 77
4.1 人才培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 77
4.1.1 人才培养质量变量 77
4.1.2 人才培养变量的影响因素 78
4.1.3 数据范围及预处理 82
4.2 人才培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84
4.2.1 描述性分析 84
4.2.2 相关性分析 87
4.2.3 方差分析 90
4.3 人才培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00
4.4 分析结论 106
第二篇 机制探索篇 107
第5章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 107
5.1 民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107
5.1.1 民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与特征 107
5.1.2 不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能差异 111
5.1.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 114
5.1.4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期望 117
5.2 民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分析 118
5.2.1 民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118
5.2.2 基于民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 119
5.2.3 基于民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分析 124
5.3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29
第6章 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创新 132
6.1 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的类型 132
6.2 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内容 137
6.3 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的步骤 140
6.3.1 合作对象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140
6.3.2 合作企业的调研 144
第7章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 148
7.1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的组织机制创新 148
7.2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的构成机制创新 154
7.2.1 校企合作教育的构成要素 154
7.2.2 人才培养目标 154
7.2.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56
7.2.4 评价体系 159
7.2.5 教学方式方法 160
7.3 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投入机制研究 161
7.4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激励与保障机制研究 163
7.5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研究 166
7.6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评价机制研究 168
7.7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 170
第8章 民航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173
8.1 加强政府对校企深度合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173
8.2 树立全社会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教育的新理念 177
8.3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 179
8.4 民航校企合作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181
第三篇 典型案例篇 183
第9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民航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案例 183
9.1 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机制 183
9.2 产学交融中外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186
9.2.1 人才培养的定位 186
9.2.2 人才培养目标 189
9.2.3 师资队伍建设 200
9.2.4 教师教学投入 201
9.2.5 教师发展与服务 207
9.3 校内校外拓展多样化教学资源 212
9.3.1 教学设施 212
9.3.2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214
9.3.3 课程资源 224
9.3.4 社会资源 226
9.4 校企联合的教育培养机制 228
9.4.1 教学改革 228
9.4.2 课堂教学 233
9.4.3 实践教学 238
9.4.4 第二课堂 243
9.5 关注学生,提升人才培养成果 246
9.5.1 学生指导与服务 246
9.5.2 学风与学习效果 249
9.5.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53
9.6 质量保障 253
9.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53
9.6.2 质量监控 262
9.6.3 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64
9.7 总结 266
参考文献 267
内容简介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