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机理及路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恒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8417739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将科学发展观引入县域经济研究之中,重点阐述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科学发展路径及相关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

引言 1

一、问题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3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5

第一章 县域经济基本理论问题 7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9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9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2

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19

四、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28

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及其功能 31

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特征 31

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41

三、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及多元化特征 63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及评价 71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71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83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90

第二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 93

第一节“县域经济发展”诠释 95

一、县域经济“发展机理”解析 95

二、经济增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96

第二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基本机理 97

一、科学发展从县域抓起 97

二、科学发展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99

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103

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 113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 116

一、县域经济运行的动力原理 116

二、经济利益动力 119

三、科学技术动力 122

四、社会文明动力 125

第四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模式选择:协同发展模式 128

一、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129

二、协同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31

三、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133

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136

第三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评价 143

第一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45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45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46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52

第二节 评价指标赋值和权重的确定 154

一、评价指标赋值的基本原则 154

二、评价指标值的预处理 154

三、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本方法 155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的模型 164

一、线性加权评价模型 164

二、乘法评价模型 165

三、加乘混合评价模型 167

第四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现路径 169

第一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解析 171

一、“路径”诠释 171

二、路径依赖 171

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的概念内涵 173

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174

第二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176

一、农业产业化道路 176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 183

三、农村城镇化道路 189

四、民营经济主体化道路 195

五、县域经济特色化道路 199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创新 204

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205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212

三、城乡良性互动制度创新 218

四、县域管理体制创新 224

第四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支撑体系创新 231

一、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 231

二、县域科技服务体系创新 236

三、县域中介组织体系创新 241

四、县域生态安全体系创新 247

第五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证分析 265

第一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267

一、农牧渔猎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 267

二、近代产业拉动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 269

三、现代大工业、大农业的兴起与县域经济发展 275

第二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279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79

二、东北地区同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284

三、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87

第三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295

一、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295

二、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298

三、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99

四、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301

第四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308

一、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308

二、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转变 314

三、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320

四、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325

五、深化县域管理体制改革 330

六、实施县域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332

结论 341

参考文献 347

附表 354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