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起民国十六年四月,迄廿三年一月) 1
二五三 左氏春秋考证书後(二十·三·七)&钱玄同 1
二五四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二十·十一·十六)&钱玄同 15
二五五 刘向歆父子年谱(十八·冬)&钱穆 61
二五六 评刘向歆父子年谱(十九·八)&青松 143
二五七 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第二学期讲义序目(十九·六·五)&顾颉刚 145
二五八 左氏春秋考证序(二十一·十一·十一)&张西堂 153
二五九『论左传之可信及其性质』摘要(十六·四·十七)&胡适 171
(附)左传真伪考序(摘录)(十六·七·十四)&胡适 178
二六○书序辨序(廿三·一·廿五)&赵贞信 183
下编(起民国十二年,迄廿三年十月) 199
二六一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十二)&梁启超 199
一 阴阳二字语意之变迁 199
二 五行二字语意之变迁 202
三 阴阳家之成立及阴阳五行说之传播 204
二六二 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十二)&吕思勉 211
二六三 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十三)&欒调甫 221
二六四 洪范疏证(十六·九)&刘节 227
(附)跋(十六)&梁启超 236
二六五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十九·二·十二—五·十)&顾颉刚 237
一 五行说的起源 237
二 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241
三 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244
四 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248
五 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251
六 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 254
七 世经的出现 263
八 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 266
九 汉帝应让国说及再受命说 272
一○ 五行相生说 283
一一 汉为火德说及秦为金德说 287
一二 汉为尧後说 292
一三 王莽自大司马做到皇帝的经历 296
一四 今古文问题 305
一五 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 313
一六 王莽的自本 322
一七 『炎帝神农氏』 325
一八 『全史五德终始表』的三个难题 327
一九 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闰统问题 329
二○ 『少昊金天氏』 331
二一 『太昊伏羲氏』 337
二二 『全史五德终始表』的定本 338
二三 对於世经的评判 339
二四 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 346
二六六 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二十·四)&钱穆 357
一 五帝之传说 359
二 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 360
三 汉为火德及尧後 361
二六七 跋钱穆『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二十·四·三)&顾颉刚 365
(附)跋(二十·四)&钱穆 367
周官著作时代考『论秦祠白帝有三畤』节(二十)&钱穆 368
二六八 论秦畤及周官书(二十·四·二十一)&胡适 369
二六九 论今古学书(十九·十二·二十二)&刘节 371
二七○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原(二十·一)&范文澜 373
二七一 写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後(二十·五)&陈槃 379
二七二 五行说起源的讨论(二十三·十·六)&童书业 387
二七三 儒家和五行的关系(二十·三)&徐文珊 393
一 五行与儒家思想共同孕育时期 394
二 五行与儒家思想分途发展时期 395
三 五行与儒家糅杂时期 400
四 儒家五行化而五行更另在思想史上继续占有重要位置时期 411
二七四 思孟五行考(二十·一——二)&谭戒甫 413
二七五 田骈和驺衍(二十二·十二·三)&谢扶雅 427
一 绪说 427
1.所谓道家 427
2.齐的稷下 429
二 田骈——齐一派 430
1.生平及其学说之基本观念 430
2.齐一哲学底渊源 431
三 驺衍——阴阳派 434
1.生平及其学说之基本观念 434
2.驺衍的名学方法 435
3.阴阳学的历史观 437
四 馀论 439
(附)驺衍是道家而非儒家辨 440
附录 最後一页 443
一 钱玄同先生来信 443
二 张西堂先生来信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