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劲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32005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从1895年标志着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的放映开始算起,电影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电影理论界直到阿尔都塞后才开始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批评,但此后大多数电影理论与批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维面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把电影视为政治工具就是视作精英艺术,类型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度上我们也一直有着程度不一的模糊认识。因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同时结合中外类型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两者的深层关系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而又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电影文化现状的前提下,为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困境提供大致的解决方向与路径。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 2

第二节 写作思路 5

第三节 概念正名 6

第一章 类型电影:理论与批评 9

第一节 类型电影的概念 9

一 概念追溯 9

二 概念界定 11

三 特征 13

第二节 类型电影与好莱坞片厂制 15

一 比较 16

二 特征 17

三 标准和创新 21

第三节 类型电影与作者论 24

一 理论 24

二 批评 25

三 类型流变 27

第四节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 29

一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30

二 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31

三 《电影手册》的社论及《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 32

四 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 34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现代性之维 36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之演变 36

一 概念之开端 37

二 概念之发展 40

三 概念之流变(一) 44

四 概念之流变(二) 51

第二节 现代性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57

一 启蒙主义的开端 58

二 理性与科学 59

三 进步信仰 63

四 民主与主权在民 66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界定与特征 68

一 结构性和社会性 69

二 权力性和利益性 71

三 常识性和无意识性 74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评 79

一 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 80

二 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 82

第三章 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从阶级政治到差异政治 85

第一节 文化研究概说 86

一 理论关切与范式 86

二 理论传统与特征 88

第二节 文化主义 92

一 霍加特 92

二 威廉斯 94

三 汤普森 95

第三节 结构主义 97

一 影响 97

二 比较 99

三 局限 100

第四节 文化霸权 101

一 理论内涵 101

二 影响及意义 105

第五节 差异政治 108

一 背景 108

二 发展 110

三 性别与种族研究 114

四 意义与局限 116

第四章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 120

第一节 类型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120

一 电影的意识形态差别 121

二 电影“童话”中的意识形态“神话” 124

第二节 意识形态之两层面 127

一 表层意识形态 128

二 深层意识形态 130

第三节 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策略 133

一 内容策略 133

二 形式策略 136

第四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139

一 娱乐功能 140

二 美国精神 141

第五章 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与意识形态 147

第一节 语境:审美文化及电影的三分天下 148

一 化感文化和政治电影 148

二 美感文化和艺术电影 152

三 快感文化和类型电影 156

第二节 困境: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症状 163

一 电影影像与生活语境的分裂 164

二 主旋律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罅隙 168

三 武侠精神与现代理念的背离 170

第三节 路径:类型电影中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构建 173

一 建构民族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 173

二 淡化说教色彩,建立电影分级制 176

三 改变电影观念,发展主流形态的类型电影 180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一)007电影系列 184

第一节 007电影:类型与意识形态 184

一 概说:小说与电影 185

二 类型:规范与创新 186

三 意识形态:英国性与全球性 189

第二节 007电影中的女性:以钱潘霓为例 192

一 康纳利时期 193

二 摩尔时期 196

三 布鲁斯南时期 199

第三节 007电影中的中国 204

一 中国形象变迁 205

二 中国文化符号 211

第七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二)张爱玲与李碧华 219

第一节 《色·戒》:爱比死残酷 219

一 爱与恨的双向缺失 220

二 灵与肉的双重煎熬 225

三 生与死的残酷置换 228

第二节 《倾城之恋》:从文字到影像 235

一 倾城:城市/美貌 236

二 相恋:婚姻/爱情 238

三 底色:苍凉/浪漫 241

第三节 《胭脂扣》:爱情神话的解构 244

一 性别:男性/女性 244

二 死亡:殉情/谋杀 248

三 伶人:戏里/戏外 251

第八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三)全球化、性别与悬念 255

第一节 《含泪活着》:全球化与“剩余意义” 255

一 上海:希望出发地 256

二 东京:生命中转站 257

三 纽约:幸福归宿点 259

第二节 《非诚勿扰》:空间叙事与性别意识形态 261

一 时间与空间 262

二 中心与边缘 265

三 看与被看 269

第三节 《今日说法》:普法与悬念叙事 272

一 悬念生成:时空 274

二 悬念类型:大小 277

三 悬念衍展:主客 280

四 悬念结束:理欲 282

结语 286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