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基本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
1 地理位置 1
2 地形地貌 1
3 土壤类型 1
4 地质构造 3
5 气候特征 5
第二节 河流特征 6
1 河流水系 6
2 河流(渠)特征 7
第三节 水利工程 13
1 水库 13
2 灌区 18
3 平原闸涵 19
4 地下水灌溉设施 20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基本水文要素 23
第一节 降水量 23
1 年平均降水量 23
2 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24
第二节 径流量 25
1 多年平均径流深 26
2 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 27
3 径流变化特征 27
第三节 蒸发量 28
1 水面蒸发量 28
2 干旱指数 31
3 陆地蒸发量 32
第四节 水文要素分布特征 35
参考文献 35
第三章 生态水网工程设计与建设 37
第一节 生态水网建设必要性与原则 37
1 生态水网建设必要性 37
2 生态水网建设规划原则 38
3 水网工程建设重点环节 39
第二节 生态水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39
1 西部山区水源生态涵蓄工程 39
2 中部实施生态水网调水工程 43
3 东部平原生态水网工程 47
4 其他工程 57
第三节 “水网+路网+绿网”三网一体生态格局 59
1 “三网”工程建设 59
2 水网建设延伸项目 63
参考文献 65
第四章 生态水网供水水源分析计算 67
第一节 岳城水库供水量 67
1 设计年径流量计算 67
2 区间产水量分析 71
3 漳河水量分配及岳城水库来水量计算 75
第二节 东武仕水库供水量 78
1 东武仕流域降水量分析 78
2 地表径流量推求 80
3 地表径流量分析计算 82
4 东武仕水库设计入库水量 83
第三节 牤牛河供水量 92
第四节 卫河供水量 93
第五节 中水可用水量 94
1 中水水源分析 94
2 污水处理水质分析 96
3 中水水源可靠性分析 98
第六节 “引黄入邯”规划供水量 99
第七节 南水北调规划供水量 100
第八节 生态水网可利用水量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五章 水网地区需水量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103
第一节 区域需水量预测 103
1 需水量预测的原则 103
2 需水量预测 103
3 水网地区总需水量 117
第二节 水资源量 118
1 地表水资源量 119
2 地下水资源量 120
3 水资源总量 121
第三节 水网建设指标与水量分配 122
1 水网工程建设指标 122
2 生态水网水量分配 123
第四节 生态水、生活水、生产水的合理配置 124
1 “三生水”合理配置目标和方法 124
2 多水源联合调配 126
参考文献 128
第六章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计算 129
第一节 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29
1 入河排污口监测 129
2 排污口污染物评价 130
第二节 面污染源分析计算 132
1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入河量 133
2 化肥、农药施用量及流失量 134
3 分散式畜禽废水排放量及入河量 136
4 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入河量 139
5 水土流失污染物 146
6 城镇地表径流 148
7 面源成果分析 149
第三节 水体污染的环境效应及危害 150
1 水污染环境效应 150
2 水污染的危害 152
参考文献 154
第七章 生态水网供水水源水质评价 156
第一节 河流水质评价 156
1 评价依据 156
2 地表水水质评价 157
3 评价结果分析 159
第二节 太中型水库水体质量评价 159
1 水库水质评价 159
2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163
第三节 “引黄入邯”水源水质评价 167
1 水质监测 167
2 水质评价 167
3 黄河水中泥沙对水质的影响 168
第四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 170
1 地下水农业灌溉功能评价 170
2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173
3 主要污染物检出和超标情况 175
参考文献 179
第八章 生态水网功能分析 180
第一节 生态水网建设对浅层地下水补给作用 180
1 水文地质参数 180
2 渠系渗漏补给量的计算 181
3 渠灌田问补给量的计算 182
第二节 生态水网建设环境功能 183
1 城区生态水网工程 183
2 平原生态水网工程 186
第三节 水网地区农业灌溉与管理技术 192
1 作物需水量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192
2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 197
3 灌溉系统管理技术指标 202
第四节 生态水网发展与完善 205
1 水网运行发展目标 205
2 水网建设完善措施 205
3 提高水网运行质量措施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九章 水网地区墒情监测及预报 210
第一节 土壤墒情监测 210
1 墒情监测站网 210
2 土壤墒情监测要素 211
3 平原水网地区土壤墒情监测方法及频率 213
第二节 墒情预报模型 214
1 农作物需要灌溉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确定 215
2 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的确定 216
第三节 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及方法 217
1 墒情预报模型 217
2 土壤墒情预报方法 218
参考文献 223
第十章 平原水网地区除涝计算 224
第一节 设计暴雨计算 224
1 设计暴雨 224
2 设计面雨量计算 225
第二节 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228
1 设计前期影响雨量确定 228
2 产流面积确定 229
3 径流深计算 230
4 暴雨径流关系曲线 230
第三节 除涝计算 232
1 最大排水量 232
2 设计排水量过程线 235
第四节 平原排涝渠道设计 237
1 排涝渠道断面计算 237
2 最佳断面设计 239
3 应用举例 241
第五节 涝灾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灾后管理措施 242
1 涝灾对农作物的危害 242
2 灾后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 244
参考文献 244
第十一章 水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246
第一节 水网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247
1 地下水功能及影响因素 247
2 地下水超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 249
3 水网建设对深层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250
4 水网建设对浅层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252
第二节 水网沟渠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254
1 水网地区沟渠湿地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254
2 沟渠湿地水面积与农田面积配比关系 255
3 建造沟渠湿地的设计方案 257
第三节 生态水网建设对人居环境改善 258
1 城市河湖水面对人居环境的改善 258
2 城市绿地林地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259
第四节 水网景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261
1 生态水网景观的构建思路 261
2 平原水网地区水景观类型与特点 263
第五节 路网绿网生态系统构成及功能 270
1 道路生态系统与路网构成 270
2 道路生态系统的特点 273
3 道路生态系统功能 275
参考文献 280
第十二章 生态水网建设效益分析 281
第一节 经济效益 281
1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281
2 农业灌溉经济效益 282
3 植树造林效益 284
4 特色产业 286
5 生态旅游 287
第二节 生态环境效益 290
1 生态效益计算方法 290
2 补充地下水生态环境效益 293
3 河渠绿网建设对改善环境效益分析 295
4 城镇湖泊水面对气候环境改善效益分析 300
第三节 社会效益 302
1 促进社会和谐 303
2 优化资源配置 303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03
4 提高生活质量 304
参考文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