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源流 1
第一节 族源 2
一、氐羌族群的南迁及其分化 2
二、“盐婆神话”中的阿昌族先民 3
第二节 族称及其演变与分布 5
一、唐宋时期的“寻传蛮”及其分布状况 5
二、元明清时期的“峨昌”“阿昌” 6
三、近代阿昌族的演变和分布 10
第三节 各地阿昌族族源传说 14
一、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 14
二、“勐撒峒”的传说 16
第四节 阿昌族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20
一、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 20
二、抗击侵略者的斗争 23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4
第一节 人口状况与行政区划 24
一、人口状况 24
二、性别比和婚姻状况 24
三、行政区划 25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7
一、地理环境 27
二、自然资源 32
三、民族文化交流 34
第三章 社会经济形态 40
第一节 古代阿昌族社会经济形态 40
一、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40
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44
第二节 近代阿昌族社会经济形态 52
一、稻作文化及其特征 52
二、土司统治下的封建地主经济 57
三、村社组织 61
第三节 家庭手工业与商业 63
一、家庭手工业 63
二、商业 71
三、新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71
第四章 语言与文字 74
第一节 语言的结构 76
一、音位系统 76
二、词汇特点 79
三、语法特征 82
第二节 方言 83
一、语音方面的异同 83
二、词汇方面的异同 84
三、语法方面的异同 85
第三节 阿昌语对文化的传承 86
第五章 宗教信仰 88
第一节 原始宗教 88
一、自然崇拜 90
二、图腾崇拜 99
三、祖先崇拜 102
四、祭司和祭词中的灵魂观 113
第二节 前兆迷信与占卜 129
一、前兆迷信 129
二、占卜 130
第三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 133
一、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133
二、有关佛教的节庆 137
三、佛教典籍 145
第四节 汉传佛教与道教 147
一、汉传佛教和道教的活动场所 147
二、汉传佛教和道教的个性特征 148
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伦理道德 152
第一节 近代婚姻 152
一、婚姻制度 152
二、婚姻缔结形式 153
三、婚姻缔结过程 158
四、婚俗的发展变化 172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与亲属称谓 175
一、家庭结构 175
二、亲属称谓 178
第三节 伦理道德 189
一、家庭伦理道德 189
二、社会伦理道德 191
三、宗教伦理道德 194
四、村规民约与习惯法 195
第四节 禁忌 198
一、劳动和生活禁忌 198
二、宗教礼仪和人生礼仪禁忌 199
三、妇女禁忌 199
第七章 生活习俗与风俗习惯 20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201
一、服饰 201
二、饮食 215
三、民居 222
第二节 生育礼仪与丧葬礼仪 229
一、生育礼仪 229
二、丧葬礼仪 234
第三节 节庆与娱乐 246
一、阿露窝罗节 247
二、过年 249
三、清明节 252
四、端午节 254
五、火把节 255
六、尝新节 256
第八章 文学与艺术 257
第一节 民间文学 257
一、神话 258
二、民间传说 262
三、民间故事 264
四、谚语、谜语和歇后语 276
五、民间歌谣 276
六、阿昌族山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288
第二节 文人文学 291
一、文人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91
二、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295
第三节 艺术 300
一、音乐 301
二、舞蹈 302
三、绘画和雕刻 302
第九章 教育、卫生与科学技术 303
第一节 教育 303
一、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03
二、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308
第二节 医药卫生 31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医药卫生 314
二、当代医疗卫生 317
第三节 科学技术 319
一、传统的科技知识 319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 322
第十章 建筑风格与名胜古迹 325
第一节 建筑风格 325
一、民居建筑 325
二、奘房建筑 329
第二节 名胜古迹 330
一、皇阁寺 330
二、户撒沐城与孔明城 332
三、石锛、石斧和铜钺 333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