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为何是清代:学额、解额关系的历史分析 9
第一节 唐代:学额与解额的分离 9
第二节 宋代:学额与解额的分离和统一 10
第三节 明代:学额、解额走向统一 13
第四节 清代:学额与解额的高度统一 15
第二章 清代长三角地区学额总例 19
第一节 清代府州县学定额通例 19
第二节 清代长三角地区学额总例 21
第三节 清代长三角地区其他籍学额总例 27
第三章 清代长三角学额的考订与地域差异 29
第一节 1646—168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学文生取额考订 29
第二节 清代长三角地区学额变化与差异 37
第四章 定额非定额:特殊时期的缺额现象 51
第一节 缺额的数量分析 51
第二节 缺额原因分析 61
第五章 清代解额制度及长三角举人、进士数量分布 68
第一节 清代解额制度变迁 68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解额数量 73
第三节 学额与举人、进士数量的相关分析 75
第六章 学额的运作:学额定等、分割与增减 86
第一节 府州县学定额的依据 86
第二节 定额等级的确定及变化 87
第三节 学额的分割与增减 92
第七章 学额与清代科举冒籍问题 102
第一节 清代科举冒籍的主要类型 103
第二节 清代科举冒籍之流行 105
第三节 清代预防和惩治冒籍的措施 107
第四节 冒籍流行的主要原因 109
结语 112
附录一 也谈19世纪初期华娄地区的教育产业——与李伯重教授商榷 115
一 教育经费与统计口径 116
二 学额与教育规模、投入 117
三 修正后的教育规模与投入 120
四 结语 122
附录二19世纪初期华娄地区的教育产业——与李伯重教授再商榷 123
一 李伯重先生的“采纳与借鉴” 123
二 比较对像的统计口径 124
三 学额与教育规模、投入 125
四 结语 128
附录三 关于商籍学额答某编辑问 130
参考文献 137
后记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