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一)研究的目的 4
(二)研究的意义 4
三、重要概念 9
四、研究的方法 16
第二章 就业理论综述 18
一、马克思就业理论 18
二、西方就业理论 23
(一)萨伊的自动均衡就业理论 23
(二)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25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27
(四)新剑桥学派的就业理论 28
(五)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30
(六)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31
三、西方经济发展与就业演进理论 32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32
(二)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发展模型 34
(三)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及其发展 35
(四)我国就业理论的研究 38
本章小节 43
第三章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的演变与现状 47
一、就业数量问题 47
(一)就业数量变化的一般分析 47
(二)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51
(三)就业数量变化的产业分布 54
二、就业质量问题 57
(一)就业质量的提出 58
(二)我国工资水平的演变与现状 58
(三)就业与劳动关系的状况 63
本章小结 66
第四章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 69
一、客观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69
(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 69
(二)我国转型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 74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比较 77
二、主观因素:就业相关制度缺陷 81
(一)经济增长优先的政府宏观制度设计 81
(二)追求成本优势的企业微观制度设计 86
(三)劳资双方对等博弈制度的缺失 89
三、外部压力: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93
(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对就业影响的机理 94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96
本章小结 104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就业理论 106
一、视角的变迁 106
(一)从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就业(失业)问题 106
(二)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来研究就业(失业)问题 106
(三)科学发展观思想对就业(失业)分析的初步尝试 108
二、前提的转变 109
三、科学发展观 114
(一)西方发展观的演进和评价 115
(二)科学发展观 118
三、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就业理论的出发点:以人为本 122
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就业理论的落脚点: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发展的相互促进 125
五、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就业理论的评价体系:数量与质量 129
(一)西方就业评价指标概况 129
(二)就业综合评价指数 134
本章小节 138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就业机制 139
一、双重就业循环机制的提出 139
二、双重就业循环的过程分析 144
(一)第一重就业循环过程分析 144
(二)第二重就业循环机制分析 148
(三)双重循环机制的互动关系 157
(四)政策含义 158
本章小结 159
第七章 案例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161
一、农民工就业的历程描述 161
(一)农民工就业的起步阶段 162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阶段 163
(三)农民工就业的新变化 165
二、刘易斯模型与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 167
(一)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 167
(二)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 170
三、完善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安排 176
(一)明确政府公共责任和公共职能,提高公共投入水平 177
(二)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产出能力和效率 178
(三)促进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制度体系 182
本章小结 185
第八章 案例二:大学生就业难 188
一、大学生就业演进 188
二、“大学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190
三、大学生就业机制分析 195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安排 200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 200
(二)制度设计上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力度 201
(三)改革高校教育制度,既要满足发展需求,也要满足现实需求 201
本章小结 202
第九章 政策建议 203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 203
二、调结构、转方式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05
三、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促进就业数量增加、就业质量改进 206
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