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 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概念 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 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科学概念的意义及其定型化 6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0
一、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 10
二、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紧迫性 11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14
一、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 14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17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总体把握 19
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原则 20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要坚持科学性 20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22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2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基本思路 2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主要内容 2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研究方法 27
第二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1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33
一、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3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36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 39
一、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39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 4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 44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 4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 4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48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 49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50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53
一、独特性 53
二、活态性 54
三、传承性 55
四、流变性 55
五、综合性 56
六、民族性 57
七、地域性 58
第五节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60
一、对于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分析 60
二、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 63
第六节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规范问题 65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6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 7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7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与体系性 72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7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7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77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79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8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8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8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94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时代价值 9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9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103
第四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12
第一节 国际一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13
一、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 113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7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特定文化权利的实现 120
第二节 国家一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27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28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 131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全民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131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 134
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135
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消除发展差异,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均衡发展 138
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年青一代的文化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 139
第五章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142
第一节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143
一、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43
二、中国现代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147
第二节 新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 156
一、新中国成立后17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绩 156
二、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绩 161
三、新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66
第三节 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17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 172
二、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 189
三、社会团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 192
第六章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199
第一节 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200
一、古希腊对神话传说史诗等的传承及其意义 200
二、古印度对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 202
第二节 战后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204
一、日本:以立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205
二、韩国: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 207
三、法国:制定保护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套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 208
四、意大利:提出“反发展”的整体性保护新概念 209
第三节 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210
一、法国:设立的“文化遗产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210
二、意大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亮点 211
三、日本:引入欧美各国保护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 213
四、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益于商业运作和旅游业的参与 214
五、亚洲太平洋地区:出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215
第四节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机构和资金情况 217
一、国外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 217
二、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设置 221
三、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 222
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226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232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意义 23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与个别 233
二、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 234
第二节 文化学与艺术学上的分类研究 236
一、文化的分类 236
二、艺术的分类 239
第三节 世界遗产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 242
一、《世界遗产公约》所界定的“世界遗产” 242
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确认 242
三、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 244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的视野 244
五、世界遗产的基本分类 245
第四节 国际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246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布之前的分类 247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 249
三、对于上述分类方法的分析 251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的制定 254
一、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出发 25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255
第六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259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种分类 259
二、对于国家级名录十大类分类方法的理论分析 260
第七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分类 264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26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270
一、何谓“传承主体” 270
二、传承主体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 274
三、对传承主体的保护 277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284
一、何谓“保护主体” 285
二、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职责 285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299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的价值评定 300
一、更新观念、端正理念 300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的放矢 304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306
一、本真性 307
二、整体性 309
三、可解读性 311
四、可持续性 313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316
一、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316
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318
三、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319
四、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321
五、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 322
六、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323
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 332
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 336
第一节 国际机构、区域组织及各国立法情况 337
一、国际机构的立法概况 337
二、区域组织的立法概况 342
三、各国立法概况 344
第二节 国内立法实践的探索 347
一、国家层面的立法 348
二、地方层面的立法 350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阐释 352
附录 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6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369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37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77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88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最佳实践项目名册》 396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06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最佳实践项目名册》 412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最佳实践项目名册》 417
后记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