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死亡意识 3
第一节 史前的死亡启蒙——化物与通天 3
化物——神话中的遗体不灭 4
化物——考古中的图腾崇拜 5
通天——神话中的灵魂不灭 6
通天——考古中的随葬因缘 7
史前的死亡思维——依赖环境的天人合一 9
第二节 先秦的死亡利用——亲情教化与封建等级 10
亲情教化——伦理用死亡确定身份认同 10
封建等级——礼制用死亡展示生存差异 12
先秦的死亡思维——用死亡规范生存 13
第三节 东汉的死亡觉醒——人生苦短与及时行乐 13
人生苦短——死亡骤近的威胁意识 14
及时行乐——死亡压迫的乐观应对 17
东汉的死亡思维——乱世下的生命自觉 18
第二章 死亡拯救 23
第一节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23
生死观——建构超级概念超越生死 25
拯救法——内圣外王成就生命永恒 28
第二节 道家、道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30
生死观——天道统摄下的人道自然 32
拯救法——炼神还虚下的金丹保生 36
第三节 佛教——既适一生中,又入一死理 40
死亡观——建构多维世界凸显无常 42
拯救法——拓展时空维度容纳死亡 45
拯救法——修行增强觉悟以臻涅槃 48
第三章 死亡替代 53
第一节 一夕化身人归去——称谓替代 53
尊卑有别,内外相差——规范性 55
尊者欲尊,辱者欲辱——对象性 56
羽化成仙,凤凰涅槃——安慰性 57
第二节 一壶浊酒尽余欢——情境替代 5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 59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 6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景 69
第四章 死亡选择 75
第一节 焚书坑儒与约誓不诛——君主对死亡的轻视与慎重 75
第二节 长平坑杀与不战屈兵——战争对生命的漠视与尊重 81
第三节 士大夫的终极选择——舍生取义 89
第四节 爱情的最后守护——殉情重生 97
第五章 死亡狂欢 107
第一节 标准狂欢——礼仪规范下的情感宣泄 107
第二节 地域狂欢——习俗夸张下的群体狂欢 115
破坏与牺牲——以“狂”加速生死两界诀别 115
歌舞与玩乐——以“欢”高调开启安息之门 118
第三节 丧礼的等级性与教育意义 121
第四节 丧礼的狂欢性与娱乐意义 125
第六章 死亡归宿 132
第一节 天人合一,生气止聚——归宿选址 132
第二节 地上赫赫,地下俨俨——归宿选建 138
第三节 人殉惴惴,物殉靡靡——归宿选伴 143
人殉·俑殉——临其穴,惴惴其栗 144
物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47
第四节 厚葬敦敦,薄葬俭俭——归宿选制 149
第五节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其他归宿 154
火葬——升天捷径,饱受争议 154
崖葬——终伴山水,惊悚慑人 156
树葬——构木为巢,自然古朴 157
瓮棺葬——经济卫生,稍显敷衍 158
腹葬——人体圣餐,极悖伦理 159
第七章 死亡纪念 164
第一节 死亡当下的盖棺论定 164
挽联——上下对仄凝聚一生功德 164
墓志铭——谀墓惯例暗含情理曲折 172
行状——道听途说挖掘别样人生 180
第二节 死后悼亡的思念无限 183
悼亡诗——字字血泪倾注淋漓情感 184
祭文——句句悲恸牵动罪己悔恨 189
参考书目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