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成长之路 3
第一章 动荡的中国 3
第二章 家庭环境 5
一、李家溯源 5
二、祖父与父亲 5
三、父亲是第一任老师 7
第三章 求学之路 9
一、风云变幻的长沙 9
二、长郡中学与周铁珊先生 10
三、意外的转折 12
四、湖大才子 13
第四章 结婚成家 16
一、席家之女 16
二、长沙结婚 17
第五章 公费留学 19
一、应考公费留学生 19
二、金榜题名 20
三、漂洋过海 23
第二篇 英伦十四年 27
第六章 英国钢都 27
一、谢菲尔德市 27
二、谢菲尔德大学 28
三、冶金博十的摇篮 28
四、安德鲁教授 30
第七章 白朗顿奖 31
一、第一次面试 31
二、获得白朗顿奖 32
三、1938年的暑假 33
第八章 金属的塑性与加工硬化之谜 34
一、金属的冷加工硬化现象 34
二、安德鲁教授的猜测 35
三、相变的判据 36
四、科研要做老祖宗的工作 36
五、1939年的巴黎之行 39
六、博士毕业 41
第九章 一架喷火战斗机坠落引发的基础研究 43
一、二战前夕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 43
二、一架战斗机失事引发的基础研究 44
三、氢致发裂的证明和孕育期的发现 45
四、追踪飘忽不定的氢 48
五、影响钢材发裂的多种因素 52
六、白色富氢相 53
七、氢脆敏感指数 53
第十章 海外成名 55
一、高度的学术评价 55
二、中国留学生的骄傲 56
三、摘得冶金科学的皇冠 59
第十一章 园林路81号 62
一、新来的中国房客 62
二、房东郝莱特太太 63
第十二章 李薰的实验室 67
一、一把交椅 67
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71
第十三章 同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 75
一、公费留英助学金 75
二、李薰带过的中国学生 76
三、同在异乡的中国留学生 79
第十四章“冶金学家要回红色中国” 84
一、“我永远是中国人” 84
二、道路的选择 86
三、新生儿的躁动 90
四、告别英国 98
第三篇 创建金属研究所 105
第十五章 越王剑的传说 105
第十六章 文津街三号 108
一、早期的中国科学院 108
二、冶金研究所筹备处 109
三、关于所名的思考 110
四、第一批大学毕业生 111
五、选址沈阳始末 114
六、开赴东北 115
第十七章 辽东创业 118
一、古城沈阳 118
二、王鹤寿的“小灶” 119
三、西大楼的建设 120
四、忙碌的1952 122
五、初期的混沌 125
六、周恩来的任命书 127
第十八章 钢材,钢材 130
一、共和国急需钢铁 130
二、冶铁技术的历史长河 131
三、“一五”计划与钢铁工业 136
四、炼钢小分队 137
第十九章 建所初期李薰始建的几个学科 147
一、金属中氢 147
二、钢中定氧技术 162
三、钢中夹杂物的鉴别 165
四、真空冶炼技术 169
第二十章 人才,人才 172
一、盛名之下,济济有众 172
二、青年人才的培养 179
三、金属学院 186
第二十一章 创办《金属学报》 188
一、郭沫若院长的创刊词 188
二、两起两落 191
三、学人的口碑 193
第二十二章 一杯清茶话知己 195
一、高景之 196
二、张劲夫 199
三、刘彬 202
第二十三章 荣誉与责任 207
一、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7
二、规划国家科技发展蓝图 208
第四篇 大国的脊梁 215
第二十四章 运筹帷幄 215
一、中国冶金学科“十二年发展规划” 215
二、战略性的转折 220
第二十五章 烈火金刚——高温合金 223
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 223
二、铸造涡轮叶片 225
第二十六章 打开核工业的大门——一段尘封的历史 236
一、旧中国的核计划 236
二、“纸老虎”与“真老虎” 237
三、土法提铀就像做豆腐 239
四、分离铀-235 240
五、铀冶金 244
六、核燃料堆芯 247
七、那时我们正年轻 256
八、发展钛合金 265
第二十七章 耐天火的防护衣 266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 266
二、中国返回式人造卫星计划 266
三、天火的起因与难熔金属 268
四、钼的脆性之谜 270
五、耐天火的涂层 274
六、钼蒙皮研制始末 277
七、头部材料 284
第二十八章科学家为维护空军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286
一、几百架战机停满沈阳的机场 286
二、神秘的钢框自行开裂 287
三、冷加工与渗氢的二重唱 289
四、叶剑英元帅召开的会议 293
五、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 294
第五篇 润物细无声 299
第二十九章 大师风范 299
一、办所思想 299
二、严谨治学 301
三、优良学风 303
四、海纳百川 305
第三十章 情感与家庭 308
一、沈阳团聚 308
二、女儿眼中的父亲 310
第三十一章“文革”岁月 317
一、狂飙骤降 317
二、逃离沈阳 320
三、再入“牛棚” 325
四、“检查”过关 327
五、重新挂帅 329
第三十二章 钢之品格 332
一、大炼钢铁与“超声波运动” 332
二、“三线”建设 334
三、“文革”顶风记 335
第六篇 科学的春天 341
第三十三章 春天来了 341
一、春雷阵阵 341
二、全国科学大会 342
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345
第三十四章 和风吹春 349
一、恢复整顿 349
二、盘点成果 352
三、再绘蓝图 354
四、提拔“右派” 355
五、推荐学部委员 358
第三十五章 国际交流 360
一、交流与培训 360
二、尼加万来访 362
三、借鉴与思考 365
第三十六章 重返北京 368
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368
二、领衔技术科学部 370
三、组织学部委员评议研究所 373
四、倡导大力发展技术科学 376
第三十七章 播种春天 380
一、支持水下机器人学科领域的开拓 380
二、建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382
三、大力选拔中青年人才 384
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 385
尾声 395
第三十八章 永远的人间三月天 395
参考资料 404
附录一 李薰名言录 405
一、关于科学研究 405
二、关于人才培养 407
三、关于政治与科研 408
附录二 李薰年表 410
附录三 李薰主要科学论著目录 417
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