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重新理解中国哲学 1
一、为何要重新理解中国哲学? 2
二、重新理解中国哲学的哲学观念与思维方式 8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背景与思想主题 29
一、中西古代哲学的产生背景 31
二、中西古代哲学的问题类型与思想主题 39
第二章 《周易》之“易道” 49
一、《周易》的基础知识 50
二、“易道” 54
三、“易理”与“易术” 62
第三章 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73
一、阴阳与五行 74
二、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自然观 80
第四章 孔子开创的儒家之“仁道” 91
一、孔子的思想性格 91
二、儒家之“仁道” 98
第五章 道家与老子的“自然道” 114
一、道家的来源与思想性格 114
二、老子的“自然道” 117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 125
四、老子之“术” 132
第六章 庄子的“逍遥道” 137
一、庄子其人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 137
二、庄子的“道”与“理” 140
三、庄子之“术”及道家分支与发展 148
第七章 墨家的救世之道与法家的治世兴国之道 155
一、墨家的救世之道及其理和术 155
二、法家的治世兴国之道及其理和术 164
第八章 儒家之理(一)——《中庸》的解释 172
一、“性”、“命”问题与《中庸》的思想进路 174
二、“中庸之道”与“诚道” 179
第九章 儒家之理(二)——孟子的解释 185
一、“人性善”与仁义内在于“心” 185
二、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辩论及在政治上的运用 194
第十章 儒家之理(三)——荀子的解释 200
一、重经验的思想方式与“天人之分”思想 201
二、“人性恶”与“隆礼” 207
第十一章 儒家之理(四)——《大学》的解释 218
一、大学之道 218
二、《大学》中的重要观念 224
第十二章 儒家之理(五)——董仲舒的解释 231
一、董仲舒为儒家建立的思想理论根据 232
二、董仲舒的人性论与伦理思想 244
第十三章 儒家之理(六)——宋明理学的解释 251
一、理学之发端 252
二、程朱“理学” 268
三、陆王心学 283
第十四章 儒家之术 294
一、儒家的知行观 295
二、儒家的“修为”之“术” 305
第十五章 佛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15
一、佛家之“道、理、术”简介 315
二、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禅宗 320
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价值 328
附录1:“哲学的问题”之历史类型及当代启示 333
附录2:中国传统哲学之“虑”的思想方式 346
附录3:从哲学到哲思 357
附录4: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371
附录5: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内在契合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