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 1
第一节 证据通论 1
一、社会环境与生成背景 1
二、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思想和表现 5
三、证据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 18
四、证据功能与证据价值 27
五、证据形式与证据获取 30
六、中国古代证据通论与学说 36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嬗变 41
一、先秦时期证据制度的滥觞 41
二、秦汉时期证据制度的确立 46
三、唐宋时期证据制度的发展 49
四、明清时期证据制度的完善 55
五、证据制度的近代化 62
上编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传统与近代化 69
第一章 先秦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69
第一节 证据理论的萌发 69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70
一、取消神证,确立物证与人证的地位 70
二、证据效应不及于无辜亲属 71
三、依证定罪,不得推定 72
四、实行五听心证的裁量制度 73
五、确立判例在事实认定上的效力 75
第二章 秦汉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78
第一节 秦汉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原则 78
一、秦汉刑事证据理论的客观性表现 78
二、秦汉刑事证据理论的主观性表现 84
三、秦汉刑事证据理论的综合性表现 90
第二节 秦汉刑事证据的种类 95
一、言词证据 96
二、物证 104
三、司法函调爰书 108
第三节 秦汉刑事证据在司法中的运用 110
一、起诉与证据 110
二、勘验中的证据采集 120
三、庭审中的质证 124
四、据证判决 127
五、审判监督中的证据运用 132
第四节 秦汉刑事证据制度的影响 137
一、为后世历代王朝完善与发展刑事证据规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137
二、为后世完善与发展勘验取证制度积累了经验 140
三、为后世运用刑事证据进行诉讼审判提供了基本模式 142
第三章 唐宋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143
第一节 唐宋刑事证据的理论原则 143
一、刑事证据主观性方面的表现 143
二、刑事证据客观性方面的表现 146
三、刑事证据理论的综合性表现 149
第二节 唐宋刑事证据的运用制度 152
一、起诉中的刑事证据运用制度 152
二、勘验中的取证制度与技术规范 153
三、质证制度 166
四、据证判决 168
五、俱证奏谳制度 172
六、验证复审制度 173
第四章 明清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177
第一节 明清刑事证据制度理论 177
一、明清刑事证据理论的综合性 177
二、明清刑事证据理论的客观性 177
三、明清刑事证据理论的主观性 178
第二节 明清刑事证据的分类 184
一、言词证据 184
二、实物证据 191
三、查验结论 194
第三节 明清刑事证据的收集 195
一、言词证据的收集 196
二、实物证据的收集 208
三、查验结论的收集 210
第四节 刑事证据在诉讼审判中的应用 219
一、准理案件中证据的使用 219
二、审判中证据的使用 221
第五节 刑事证据在复审复核中的应用 227
一、刑事证据在复审复核中的应用 227
二、会审中的证据应用 231
第六节 小结 235
第五章 清末民初刑事证据制度的近代转型 237
第一节 变化动因 237
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237
二、人权思想的确立与西方法学理论的影响 239
三、近代中国的法律改革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积极推动 241
第二节 刑事证据理论的变化 244
一、刑事民事证据的分立 244
二、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 245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246
四、维护公权与民权并重 247
第三节 有关刑事证据的相关立法 249
一、《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制定 249
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的制定 250
三、《法院编制法》的制定 251
四、《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 252
五、民国初年有关证据立法 253
第四节 刑事证据制度内容的变化 253
一、从据供定罪到据证定罪 253
二、确立自由心证制度 256
三、从亲属之间的拒证义务到拒证权利 257
四、刑事证据种类的变化 258
第五节 小结 260
下编 中国民事证据制度的传统与近代化 265
第六章 先秦时期民事证据制度 265
第一节 民事证据的理论与原则 265
一、证据的客观性原则 265
二、证据的关联性原则 266
三、证据的主观性原则 267
第二节 公证及其证明效力 268
一、社会管理方面的公证文书及其证明效力 268
二、管理订立婚约与解除婚姻方面的公证文书及其证明效力 269
第三节 私证及其证明效力 270
一、证人证言的证明作用 270
二、书证与物证的证明作用 271
三、青铜铭文的证明效力 271
第七章 秦汉时期民事证据制度 273
第一节 证据的理论与原则 273
一、证据的客观性原则 273
二、证据的关联性原则 274
三、证据的主观性原则 274
第二节 公证及其证明效力 275
第三节 私证及其证明效力 277
一、物权证据及其证明效力 277
二、债权交易的证据及其证明效力 278
三、婚姻契券及其证明效力 282
第四节 证据在司法中的应用 283
一、证据在查封财产中的应用 283
二、证据在遗嘱执行中的应用 284
三、证据在诉讼审判中的应用 285
第八章 唐宋时期民事证据制度 290
第一节 民事证据的理论与原则 290
一、证据的客观性原则 290
二、证据的关联性原则 291
三、证据的主观性原则 291
第二节 唐宋民事证据种类 292
一、公证文书类别 292
二、私证文书及其证明效力 303
第三节 唐宋时期民事证据在司法中的应用 327
一、证据在物权争讼中的运用 328
二、证据在债权争讼中的运用 336
三、证据文书在婚姻争讼中的运用 351
四、证据文书在继承争讼中的运用 353
第九章 明清民事证据制度 359
第一节 民事证据制度的形式、原则与特点 360
一、民事证据制度的形式 360
二、民事证据制度的原则 364
三、民事证据制度的特点 377
第二节 民事证据方法研究 386
一、民事人证制度 386
二、民事物证的实践 399
三、民事书证制度 409
四、民事勘验制度 431
五、民事鉴定实践 444
六、当事人陈述 448
第三节 证据运行 456
一、起诉与受理阶段的证据 456
二、明清民事诉讼中的刑讯 466
三、证据收集的其他方式 477
四、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484
五、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491
六、事实认定 495
七、疑难案件的处理 505
八、伪证责任 516
九、二审中的证据 524
第四节 影响证据法的因素 529
一、传统证据制度与实践 529
二、诉讼人员 535
三、诉讼制度 540
四、民事习惯 544
五、家族伦理 554
第十章 清末民初民事证据制度的近代化转型 564
第一节 变化动因 564
一、清朝统治危机与政治变革 565
二、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社会阶层多元化 567
三、西学东渐与法观念的改变 568
四、传统诉讼法制的弊端和司法腐败 576
第二节 民事证据理论的变化 578
一、民事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579
二、举证责任 580
三、自由心证主义 581
四、证据保全 581
第三节 有关民事证据的立法 582
一、《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制定 582
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的制定 586
三、《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 590
四、《民事诉讼条例》的制定 594
第四节 民事证据的分类及其变化 598
一、证人 598
二、鉴定 602
三、书证 605
四、勘验 607
第五节 民事证据制度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 608
一、收集固定证据 608
二、提出证据 609
三、质证 610
四、认证 612
第六节 小结 615
结语 617
一、传统社会的复杂关系对证据认识的影响 617
二、传统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原则 618
三、研究中国传统证据制度的重要价值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