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中药,虽古犹新 1
中医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 3
「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对中医的贡献 3
伏羲氏制「九针」的传说 4
神农尝百草而识中药 4
黄帝、岐伯论医术 5
酒与中医自古有缘 5
汤液是中药的最早剂型 6
医与巫不能混为一谈 6
甲骨文是描述疾病的最早文字 7
中医的分科 8
中医对发病原因的探索 8
中医诊治方法的早期总结 9
中草药学的来龙去脉 9
中医中药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11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麽 17
第二章 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据 21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24
中医的阴阳不同于算命先生的阴阳 30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的自然观 36
中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脏象学说 45
中医的经络学说及临林应用 71
中医对致病原因及病理变化的认识 119
第三章 中医诊断病症的特点 145
中医诊断病证的手段——四诊 148
中医问诊的具体内容 150
中医望诊的注意事项 155
中医闻诊不只是听声音 169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172
中医很重视「八纲辨证」 180
中医是怎样按「六经」辨证诊病的 191
中医是怎样按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的 193
中医是怎样按脏腑辨证的 198
第四章 中医防治病症的特点 207
中医很早就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209
中医选择治疗病证方法的原则 215
扶正气与驱病邪的治病方法 215
什麽是「治本」与「治标」的冶法 216
「正治」与「反治」是怎麽一回事 218
同一种病可用不同的治法 220
不同的病可用相同的治法 223
怎样用解表法治表证 224
用催吐法治痰食毒物阻滞 225
治里实证可用泻下法 226
表里同病时用双解法 227
和解法不只治半表半里的病 228
脾胃虚寒的可用温里法 230
热病须清热 231
风病须驱风 233
神志不清醒的可用开窍法 234
心神烦躁不安的宜用安神法 235
身体虚弱的宜用补益法 236
气虚不固的可用固涩法 238
饮食不化或有积聚的宜用消导法 240
气机不畅的宜用理气法 241
血行障碍的宜用理血法 242
水内留的治宜祛湿法 243
燥邪伤津的宜用滋润法 244
痰涎多的可用祛痰法 245
有虫积的须用驱虫法 247
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