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刑事诉讼之意义 1
第一、诉讼之观念 1
第二、刑事诉讼之意义 2
第二章 刑事诉讼之性质 3
第三章 刑事诉讼之诸主义 4
第一、弹劾主义与糺问主义 4
第二、不变更主义与处分权主义 6
第三、励行主义与便宜主义 7
第四、实体的真实发见主义与形式的事实确定主义 7
第五、公开主义与密行主义 8
第六、直接审理主义与间接审理主义 8
第七、言词辩论主义与书状审理主义 9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之意义 10
第五章 刑事诉讼之沿革 11
第一、一般的沿革 11
第六章 刑事诉讼法之效力 12
第一、关於时之效力 12
第二、关于事物之效力 12
第三、关於场所之效力 13
第四、关于人之效力 13
第二编 诉讼主体 15
第一章 总论 15
第二章 审判衙门(裁判所) 16
第一节 审判衙门之意义 16
第一、国法上之意义 16
第二、诉讼法上之意义(问题)地方审判厅之支部独立者乎 17
第二节 裁判权 18
第一、意义 18
第二、裁判权之种别 18
第三、裁判权之效力 19
第四、外国审判衙门判决之效力 19
第三章 审判衙门之编制(裁判所之构成) 19
第一节 裁判管辖 19
第一款 通则 20
第一、裁判管辖之意义 20
第二、管辖与权限之别 20
第三、管辖权与裁判权之别 20
第四、管辖之区分 20
第二疑 事物之管辖 21
第一、初级审判厅(区裁判所)之事物管辖 21
第二、地方审判厅(地方裁判所)之事物管辖 22
第三、高等审判厅(控诉院)之事物管辖 22
第四、大理院(大审院)之事物管辖 22
第三款 土地之管辖(裁判籍)意义 23
第一、诸主义 23
第二、现行法之规定 23
(一)犯罪地 24
(二)被告人所在地 26
(三)土地管辖之特例 26
第四款 并合管辖(牵连事件)、意义 27
第一、事物管辖之并合 27
(一)主义的牵连 27
(二)客观的牵连 28
(三)主观及客观的牵连 28
第二、土地管辖之并合 28
(一)主观的牵连 28
(二)客观的牵连 30
(三)主观及客观的牵连 30
第五疑 管辖规定之效果 30
第一、一般规定 30
第二、特别规定(问题)上级审判衙门就属下级审判衙门之事件認为管辖特例之理由如何 31
第六款 指定管辖 33
第一、意义 33
第二、指定原因 33
第三、指定程序 33
第七欵 移转管辖 34
第一、意义 34
第二、移转原因 34
第三、程序 34
第八款 共助 35
第一、通常审判衙门间之共助 35
第二、通当审判衙门与特别审判衙门间之共助 35
第三、通常审判衙门与他官观间之共 36
第四、国际共助 36
第二节 内部组织 36
第一、通则 36
第二、廻避拒却及引避(除拆忌避及逈避)(问题)逈避之效果如何 37
第三节 外部组织 39
第一、审判衙门之阶级及配置 39
第二、审判衙门之机关 40
第四章 诉讼当事者 41
第一节 概论 41
第一、刑事诉讼当事者之存否 42
第二、当事者之意义 42
第三、当事者之种类 43
第四、当事者能力 43
第五、诉讼能力 44
第二节 检察官(检事)(原告) 44
第一、检察官制度 44
第二、检察官之地位 44
第三、检察厅(检事局)之组织 45
(一)内部之组织 45
(二)外部之组织 46
(三)检察官同一体之原则 46
第三节 司法警察官 48
第一、意义 48
第二、种类 48
第三、职务(问题)林务官郡市町村长之权限范围 49
第四节 被告人 49
第一、意义 49
第二、被告人能力 49
第三、诉讼能力 50
第四、被告人之权利义务及为被告人之利益所设之规定 50
第五节 代理人 51
第一、法律上之代理人 51
第二、诉讼代理人 52
第六节 辩护人 52
第一、辩护人之观念 52
第二、辩护人之地位(问题)被告人与辩护人之意见牴触 54
第三、辩护人之选任 55
第四、辩护人之资格 55
第五、辩护人之权利义务 56
第六、辩护之资格 57
第三编诉讼客体 58
第一章 总论 58
第二章 公诉 59
第一节 公诉之意义 59
第二节 公诉权 60
第三节 公诉权之发生 62
第四节 公诉权之消灭 64
第一、被告人死去 65
第二、亲告罪告诉之抛弃 65
(一)認亲告罪之理由 65
(二)亲告罪之意义 66
(三)告诉之性质 66
(甲)一般性质 66
(乙)告诉不可分之原则 67
(丙)告诉权之主体 67
(丁)告诉权之发生 67
(戊)告诉权之抛弃(问题)条件附告诉之效力如何 68
第三、确定判决 69
第四、刑事之废止 70
第五、大赦 70
第六、时效 70
(一)时效设置之理由 70
(二)时效期间 71
(三)时效起算点 72
(四)时效之中断 72
第三章 私诉 72
第一、私诉之观念 72
第二、私诉之目的 73
(一)损害之赔偿 73
(二)赃物之返还 73
第三、私诉权之主体 73
第四、私诉之附带 74
第五、私诉权之发生 76
第六、私诉权之消灭 76
第七、要偿之诉(问题) 77
(一)公诉私诉之区别 77
(二)公诉与他诉讼之关系 77
第四编 诉讼行为 80
第一章 总论 80
第一、诉讼行为之意义 80
第二、诉讼行为之性质 80
第三、诉讼行为之效力(问题)对於人违之被告判决之效力 82
第四、诉讼行为之时 84
第五、讼诉行为之场所 85
第六、诉讼行为之分类 85
第二章 呼出及强制方法 86
第一节 呼出 86
第一、意义 86
第二、要件 87
第三、呼出之效果 87
第二节 强制方法 87
第一欵 人的强制 88
第一、勾引 88
第二、勾留 89
第三、逮捕 90
第四、保释及责付 90
第二款 物的强制 91
第一、物件提出之义务 91
第二、搜索 91
(一)意义 91
(二)客体 91
(三)制限 92
(四)搜索之程序 92
第三、差押 92
(一)意义 92
(二)程序 92
(三)制限 92
(四)效力 93
第三章 证据 93
第一节 总论 93
第一、证据之意义 93
第二、证据之目的物 94
第三、举证责任 95
第四、自由心证主义 95
第五 证据之种类 95
第六、证据调查 96
第七、证据方法(问题)证明与疏明之区别 96
第二节 证据方法 97
第一款 人的证据方法 98
第一、被告人 98
第二、证人 98
(一)意义 98
(二)权利义务 99
(三)讯问程序 99
第三、鉴定人 100
(一)意义 100
(二)权利义务 101
(三)鉴定程序(问)证人与鉴定人之区别 101
第二款 物的证据方法 102
第一、检证 102
(一)意义 102
(二)目的物 103
(三)程序 103
第二、书证 103
(一)意义 103
(二)目的物 104
(三)程序 104
第四章 裁判 104
第一、意义 104
第二、种类 104
(一)判决 105
(甲)意义判决决定命令之比较 105
(乙)种类 106
(二)决定 106
(三)命令 106
第三、裁判之成立 106
第四、裁判之评决 107
第五、裁判之告知 108
第六、裁判之确定力 109
(一)确定力之必要 109
(二)确定力之种类及特质 109
(1)形式的确定力 109
(2)实体的确定力(一事不再理) 109
(甲)意义 109
(乙)生实体的确定力之裁判 110
(丙)一事不再理之条件 111
第五编 公判准备 113
第一章 搜查 113
第一节 通论 113
第一、意义 113
第二、目的 113
第三、始终 114
第四、端绪 114
第二节 告诉告发及自首意义 115
(一)告诉 115
(二)告发 115
(三)自首 116
第三节 现行犯 116
第一、意义 116
第二、准现行犯 116
第三、现行犯之特别处分 117
(一)逮捕及引致 117
(二)豫审类似之特别处分搜查後之程序(问题) 118
(一)检察官司法警察官对於现行犯特别处分之性质为搜查处分乎抑为豫审处分乎 119
(二)犯所之临检为特别处分之条件乎 120
(三)豫审推事(判事)对於现行犯之特别处分为搜查处分乎抑为豫审处分乎 121
第二章 起诉(公诉提起) 122
第一节 通论 122
第一、关於起诉之诸主义第 122
第二、不告不理之原则及例外 123
第二节 起诉之程序 124
第一、起诉(公诉提起)之方式 124
第二、其程序 126
第三节 起诉之效果 126
第一、积极的效力 128
第二、消极的效力 128
第三、權利拘束之范围 128
第四、权利拘束之始终 128
第三章 豫审 129
第一节 豫审之性质 129
第一、意义 129
第二、性质 129
第二节 豫审之开始 130
第三节 豫审之实行 131
(一)像审实行权者 131
(二)像审推事之地位 132
(三)豫审实行 132
第四节 豫审终局 132
第一、豫审终结决定之种类 133
第二、其性质 135
第三、其效力(问题)法律上豫审免诉决定之性质 135
第四、再诉 137
第四章 诉讼条件 137
第一、意义 137
第二、种类及其特质(问题)诉讼条件与处罚条件之区别 137
第三、效果 141
第六编 公判 142
第一章 第一审之公判 142
第一节 公判开始 142
第二节 开廷准备 143
第一、公判期日之指定 143
第二、诉讼关系人之呼出 143
第三、辩护人之选定及被告人之讯问 143
第四、公判前之检证 143
第三节 公判开廷 143
第一、公判组织 144
第二、法廷警察及诉讼指挥 144
第三、公判之顺序 145
第四节 公判审理之范围 145
第一、一般原则 145
第二、附带犯 146
第五节 判决 146
第一、判决之种别 146
第二、其内容 147
第三、判决之条件 147
第四、阙席判决 148
(一)認阙席判决之理由 148
(二)其条件 148
第五、故障 149
(一)意义 149
(二)其条件 149
(三)其效力(问题)对于如何阙席判决可为故障乎 150
第二章 上诉 152
第一节 总论 152
第一、上诉之意义 152
第二、上诉權者 152
第三、上诉理由 153
第四、上诉之效力 154
第五、上诉呈明之方式 154
第六、上诉取下 155
第七、一分上诉第 157
第八、上诉之种类 157
第二节 控诉 158
第一款 控诉之性质 158
第一、意义 158
第二、性质 158
第二款 控诉审之程序 159
第一、公判准备 159
第二、公判程序 159
第三款 附带控诉 160
第一、意义 160
第二、其条件 160
第三、附带控诉权者 161
第四款 控诉之判决 161
第一、形式判决 161
第二、实体判决控诉判决之制限 162
第三节 上告 164
第一款 上告之性质 164
第一、意义 164
第二、性质 164
第二款 上告理由 164
第三款 上告审之程序 166
第一、公判准备程序 166
第二、审理程序(问问)上告审判衙门事实审理之范围如何 167
第四款 上告之判决 169
第一、弃却判决 169
第二、破毁判决(问题)破毁判决之效果与共同被告人之关系 170
第四节 抗告 171
第一、意义可许抗告之情事 172
第二、抗告程序 173
第三、抗告审裁衙门之裁判 173
第三章 对於确定判决之攻击 174
第一节 非常上告 174
第一、意义 174
第二、非常上告权者 174
第三、条件 第四、非常上告之审判 175
第二节 再审 175
第一、意义 175
第二、条件再裁之原因 175
第三、再审之诉之权利者 177
第四、再审之诉之程序 177
第五、再审之诉之审理及裁判 178
第六、再审之审判(问题) 178
(一)非常上告与再审之差异 179
(二)被告人死亡後亦许再审乎 180
第七编 大理院(大审院)之特别事件 181
第一、意义 181
第二、搜查及起诉 181
第三、豫审及公判 182
第八编 裁判执行 183
第一章 总说 183
第一、裁判执行之意义 183
第二、执行机关 183
第三、受刑人 183
第四、裁判执行之条件 183
第五、执行停止 184
第六、裁判执行权之消灭 184
第二章 各说 185
第一、死刑执行 185
第二、自由刑之执行 185
第三、财产刑及其他之执行 186
第四、疑义及异议之呈明 186
事诉讼法要览目次终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