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1
1.1病例研究 1
1.1.1病例A 1
1.1.2病例B 1
1.1.3病例C 2
1.2生化和生理 2
1.2.1生理功能 2
1.2.2生化和分子型 4
1.2.3组织来源 5
1.2.4参考范围 6
1.3化学病理 7
1.3.1类肉瘤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8
1.4分析方法 10
1.4.1标本 10
1.4.2分光光度法 10
1.4.3高效液相色谱法 11
1.4.4荧光法 11
1.4.5放射实验 11
1.4.6其他方法 12
1.4.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2
1.5问题与答案 12
参考文献 14
2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 19
2.1病例研究 19
2.1.1病例A 19
2.1.2病例B 20
2.1.3病例C 20
2.1.4病例D 21
2.1.5病例E 22
2.2胆碱酯酶的生化和生理 23
2.2.1分子型 23
2.2.2丁酰胆碱酯酶变异型的遗传 25
2.3化学病理学 28
2.3.1杀虫剂和神经药物中毒 28
2.4乙酰胆碱酯和丁酰胆碱酯酶的分析测定 35
2.4.1标本要求 35
2.5问题与答案 37
参考文献 38
3醛缩酶 40
3.1病例研究 40
3.1.1病例A 40
3.1.2病例B 41
3.1.3病例C 41
3.2生化和生理 42
3.2.1生理功能 42
3.2.2生化和分子结构 42
3.2.3醛缩酶的组织来源和表达 43
3.2.4醛缩酶的清除和代谢 44
3.2.5参考范围 45
3.3化学病理学 45
3.3.1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46
3.3.2迪谢内(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 46
3.3.3药物诱发性肌病 46
3.3.4肌酸激酶不能反映肌损害程度时的病理学 47
3.4分析方法 48
3.4.1标本 49
3.4.2分析物的稳定性 49
3.4.3干扰 49
3.4.4参考方法和推荐方法 49
3.5问题与答案 49
参考文献 51
4碱性磷酸酶 55
4.1病例研究 55
4.1.1病例A 55
4.1.2病例B 56
4.1.3病例C 57
4.1.4病例D 57
4.1.5病例E 58
4.1.6病例F 59
4.2生化和生理 61
4.2.1结构 61
4.2.2碱性磷酸酶在组织/血液/其他体液中的生理功能 64
4.2.3碱性磷酸酶的组织来源 64
4.2.4酶的清除/代谢 64
4.2.5参考范围 64
4.3化学病理 66
4.3.1肝病 66
4.3.2骨病 66
4.3.3转移性癌 67
4.3.4各种胰腺疾病 67
4.3.5囊性纤维化 67
4.3.6慢性肾衰竭 67
4.3.7治疗药物 68
4.3.8其他一些病理条件下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68
4.4分析方法 69
4.4.1技术问题 69
4.4.2参考方法 69
4.4.3同工酶分析 69
4.5问题与答案 72
参考文献 73
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78
5.1病例研究 78
5.1.1病例A 78
5.1.2病例B 79
5.1.3病例C 79
5.1.4病例D 80
5.1.5病例E 80
5.2生化和生理 81
5.2.1分子型 81
5.2.2生化功能 82
5.2.3正常生理机能 83
5.2.4参考范围 84
5.3化学病理 85
5.3.1肝病 85
5.3.2血色沉着症 88
5.3.3骨骼肌病 89
5.3.4心肌病 90
5.3.5 AST升高的其他原因 90
5.4分析方法 91
5.4.1标本 91
5.4.2应用的反应 91
5.4.3干扰 92
5.4.4 AST同工酶测定方法 92
5.5问题与答案 92
参考文献 94
6肌酸激酶,同工酶,同工酶亚型 100
6.1病例研究 100
6.1.1病例A 100
6.1.2病例B 101
6.1.3病例C 102
6.1.4病例D 103
6.1.5病例E 104
6.2生化和生理学 105
6.2.1分子形式 105
6.2.2肌酸激酶同工酶,不规则型和同工酶亚型 105
6.2.3参考范围 108
6.3化学病理学 108
6.3.1心脏病 108
6.3.2骨骼肌病 110
6.3.3创伤 110
6.4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分析方法和应用现状 111
6.5问题与答案 112
参考文献 113
7 γ-谷氨酰转肽酶 114
7.1病例研究 114
7.1.1病例A 114
7.1.2病例B 114
7.1.3病例C 115
7.1.4病例D 116
7.1.5病例E 116
7.2生化和生理 117
7.2.1分子构成和翻译后修饰 117
7.2.2生化功能 117
7.2.3组织活性和浓度 118
7.2.4 代谢清除 118
7.2.5参考区间 118
7.3化学病理学 119
7.3.1活性或浓度增高或降低的原因 119
7.3.2 γ-谷氨酰转肽酶的诊断应用 119
7.4分析方法 123
7.4.1标本和稳定性 123
7.4.2 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测定的推荐方法 123
7.5问题与答案 123
参考文献 124
8乳酸脱氢酶 127
8.1病例研究 127
8.1.1病例A 127
8.1.2病例B 128
8.1.3病例C 128
8.1.4病例D 129
8.1.5病例E 130
8.2生化和生理 131
8.2.1生理功能 131
8.2.2组织来源 131
8.2.3参考范围 132
8.3化学病理学 132
8.3.1心脏学 133
8.3.2肝脏学 133
8.3.3血液学 133
8.3.4肿瘤学 133
8.3.5神经学 134
8.3.6巨-乳酸脱氢酶 134
8.3.7基因缺陷 134
8.4分析方法 135
8.4.1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135
8.4.2 IFCC参考方法 135
8.4.3标本 136
8.5问题与答案 136
参考文献 137
9胰脂肪酶 142
9.1病例研究 142
9.1.1病例A 142
9.1.2病例B 143
9.1.3病例C 144
9.1.4病例D 145
9.2生化和生理 146
9.2.1分子构成 146
9.2.2分子结构和组织表达 146
9.2.3催化机制 147
9.2.4功能的调节 147
9.2.5血清脂酶 149
9.2.6其他脂肪酶 149
9.2.7参考范围和标准化 151
9.3化学病理学 151
9.3.1急性胰腺炎 151
9.3.2胰腺癌 152
9.3.3囊性纤维症 152
9.3.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53
9.3.5慢性肾衰竭 153
9.3.6医源性影响 154
9.3.7药物影响 154
9.4分析方法 154
9.4.1标本 154
9.4.2方法和仪器 155
9.5问题与答案 157
参考文献 158
10钠尿肽 166
10.1病例研究 166
10.1.1病例A(B型钠尿肽是一项较好的确诊或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吗?) 166
10.1.2病例B(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167
10.1.3病例C 167
10.1.4病例D(钠尿肽与肥胖) 168
10.1.5病例E(NT-proBNP与中老年非心力衰竭人群长期风险评估) 169
10.1.6病例F(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 169
10.2心肌钠尿肽的生化和生理学 170
10.3钠尿肽的化学病理学 171
10.3.1钠尿肽对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171
10.3.2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分级 172
10.3.3钠尿肽和NT-proBNP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预测标志物 172
10.3.4建议用于心力衰竭的生化标记物 173
10.4钠尿肽和NT-proBNP的分析测定 173
10.4.1标本要求 173
10.4.2钠尿肽和NT-proBNP测定的注意事项 174
10.4.3测定方法 175
10.5问题与答案 175
参考文献 177
索引 179
参考答案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