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犯罪人处遇的法理分析 1
第一节 犯罪人处遇的法律界定 1
一、犯罪人概述 1
(一)犯罪人的概念 1
(二)犯罪人的犯罪危险性人格 3
(三)犯罪人的分类 5
二、犯罪人处遇的含义和类型 9
(一)犯罪人处遇的含义 9
(二)犯罪人处遇的类型 13
第二节 犯罪人处遇的历史嬗变 15
一、从身体到灵魂:犯罪人处遇技术的变迁 16
(一)生命刑和肉体刑:权力以酷刑和公开的仪式对付肉体 16
(二)流放:自由与监禁的奇怪结合 18
(三)监禁:对罪犯灵魂的规训 20
二、从狱内到社区:犯罪人处遇场所的迁移 23
三、从被动到主动:犯罪人处遇构造的转型 24
(一)生活条件型构造 24
(二)权利义务型构造 24
(三)综合矫正手段型构造 25
第三节 犯罪人处遇的模式选择 25
一、基于理念选择的犯罪人处遇模式 26
(一)基于宗教理念的处遇模式 26
(二)基于文化理念的处遇模式 27
(三)基于教育理念的处遇模式 27
(四)基于医学理念的处遇模式 28
(五)基于政治理念的处遇模式 29
二、基于价值导向的犯罪人处遇模式 29
(一)惩罚本位模式 29
(二)矫正本位模式 31
(三)改造本位模式 32
第二章 犯罪人处遇的政策选择和基本原则 35
第一节 犯罪人处遇的刑事政策选择 35
一、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 35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解读 35
(二)刑事政策的结构与分类 37
(三)刑事政策的模式选择 40
二、“严打”刑事政策下的犯罪人处遇 44
(一)“严打”刑事政策概述 44
(二)“严打”刑事政策下犯罪人处遇偏向从重 46
(三)“严打”刑事政策下犯罪人处遇偏好监禁刑 52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犯罪人处遇 56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内容和意义 56
(二)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62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重罪处遇 65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轻罪处遇 67
第二节 犯罪人处遇的基本原则 74
一、处遇人道化原则 74
(一)处遇人道化原则的概念厘定 74
(二)人道主义对犯罪人处遇的影响 77
(三)犯罪人处遇的人道诉求 79
二、处遇个别化原则 82
(一)处遇个别化原则的内涵与演变 83
(二)处遇个别化的根据 85
(三)处遇个别化的内容 87
三、处遇社会化原则 88
(一)处遇社会化的内涵 88
(二)处遇社会化的根据 89
(三)处遇社会化的路径 93
四、处遇谦抑化原则 95
(一)处遇谦抑化的内涵 95
(二)处遇谦抑化的根据 96
(三)处遇谦抑化的路径 98
第三章 犯罪人的司法处遇 101
第一节 侦查阶段的犯罪人处遇 101
一、侦查阶段犯罪人处遇概述 102
(一)对犯罪人的讯问 102
(二)对犯罪人适用的强制措施 103
二、侦查阶段犯罪人处遇的新探索——刑事和解 104
(一)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引入之争 104
(二)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基础 108
(三)侦查阶段和解制度之实施 109
(四)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监督 112
第二节 公诉阶段的犯罪人处遇 113
一、我国不起诉的现状及改革 114
二、起诉犹豫制度的确立及其运用——以日本为视角 116
(一)日本起诉犹豫制度的确立 116
(二)日本起诉犹豫制度的内涵 117
(三)日本起诉犹豫制度的运用 118
(四)日本起诉犹豫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118
三、我国起诉犹豫制度的完善 124
(一)起诉犹豫制度的立法规定 124
(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125
第三节 审判阶段的犯罪人处遇 126
一、审判阶段犯罪人处遇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126
(一)对审判阶段犯罪人处遇模式的理性反思 127
(二)审判阶段犯罪人处遇模式的适度调整 129
二、审判阶段犯罪人处遇的新探索——宣告犹豫 131
第四章 犯罪人的监禁处遇 134
第一节 受刑人的法律地位 134
一、受刑人法律地位的比较视角 135
(一)英美法系中的受刑人法律地位 135
(二)大陆法系中的受刑人法律地位 136
(三)中国法中的受刑人法律地位 137
二、受刑人法律地位的内容 138
(一)受刑人的权利 138
(二)受刑人的义务 144
第二节 受刑人监禁处遇制度 145
一、受刑人分类处遇制度 145
(一)分类处遇制 145
(二)累进处遇制 148
(三)我国受刑人分类处遇制度 151
二、开放式处遇制度 160
(一)开放式处遇的形态 161
(二)开放式处遇的利弊分析 164
(三)开放式处遇的中国走向 167
第三节 受刑人监禁处遇的内容 168
一、劳动处遇 168
(一)劳动处遇的历史回放 168
(二)劳动处遇的价值意蕴 169
(三)劳动处遇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道 172
二、教育处遇 176
(一)文化教育 177
(二)职业技能培训 180
第四节 受刑人监禁处遇的变更 184
一、减刑:刑期的变更 184
(一)我国刑法对减刑的规制 184
(二)减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186
(三)我国减刑制度的合理设计 189
二、假释:行刑方式的变更 192
(一)假释的适用条件 192
(二)假释的适用程序 195
第五节 犯罪人监禁处遇的检察监督 199
一、监禁处遇检察监督概述 199
二、我国监禁处遇监督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201
(一)我国监禁处遇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
(二)监禁处遇检察监督不力的成因 204
三、监禁处遇检察监督的完善 206
(一)更新检察监督理念 206
(二)完善检察监督立法 206
(三)健全检察监督机制 208
第五章 犯罪人的社区处遇 210
第一节 国外社区处遇概观 210
一、国外社区处遇的样本分析 210
(一)美国社区处遇的流变与特色 210
(二)日本社区处遇的发展与特色 212
二、国外社区处遇的形态考察 215
(一)社区处遇的传统形态 215
(二)社区处遇的新进展:中间制裁 217
第二节 我国社区处遇制度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 219
一、管制 219
(一)管制的适用条件 219
(二)管制的内容 220
(三)管制刑存在问题及其完善 221
二、缓刑 223
(一)缓刑的适用条件 223
(二)缓刑的监督考验 226
三、假释 228
(一)假释犯的监督考察 228
(二)假释犯的更生保护 230
第三节 我国社区处遇实践的现状与前景 231
一、我国社区处遇实践的现状分析 231
(一)处遇对象的狭小化 232
(二)处遇主体的二元化 233
(三)处遇机制的松散化 234
二、我国社区处遇实践的发展前景 235
(一)处遇对象的扩大化 235
(二)处遇主体的专业化 238
(三)处遇机制的科学化 241
第四节 我国社区处遇的检察监督 247
一、社区处遇检察监督权的作用场域 247
(一)社区处遇决定环节 248
(二)刑罚变更执行环节 249
(三)社区处遇执行环节 249
二、我国社区处遇检察监督的现状 251
(一)我国社区处遇检察监督之缺陷 251
(二)制约我国社区处遇检察监督效能的成因 254
三、优化社区处遇检察监督机制的路向选择 256
(一)观念机制:实现检察监督“两大转向” 256
(二)法律机制:确保检察监督“有的放矢” 257
(三)组织机制:提升检察机关的监督效能 260
(四)程序机制:确保检察机关的“介入”和“在场” 261
第六章 特殊犯罪人群体的特别处遇 267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处遇 267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处遇的基本原则和刑法规制 267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处遇原则 267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处遇的刑法规制 269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别处遇的完善 273
(一)基本原则的完善 273
(二)少年法院之创设 276
(三)非刑罚化及其实现路径 279
第二节 老年人犯罪的特别处遇 284
一、中国老年人犯罪处遇的现行刑事政策及立法解读 284
(一)关于老年人犯罪量刑处遇的争议及立法回应 284
(二)老年人犯罪处遇的现行刑事政策立场 286
二、老龄犯罪宽宥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中的精华 287
三、中国老年人犯罪特别处遇制度之完善 293
(一)老年人犯罪处遇之域外立法先例 293
(二)中国老年人犯罪特别处遇完善路径 294
第三节 精神障碍者犯罪的特别处遇 297
一、精神障碍者犯罪现状考察 297
二、当前我国对精神障碍者犯罪的刑事处遇规定 299
(一)“精神病人”概念的狭隘性 300
(二)刑事责任的判定亟须完善 301
(三)监护和医疗方面政府责任不到位 303
三、我国精神障碍者犯罪处遇的完善 305
(一)刑事责任的判定 305
(二)强制医疗法治化 306
(三)增设医疗监狱 308
(四)出院或出狱后的行为监督 309
第四节 孕妇犯罪的特别处遇 310
一、我国孕妇犯罪的现状考察 310
(一)杭州、贵州等地孕妇“组团”盗窃 310
(二)新疆孕妇运输毒品 311
(三)孕妇卖(办)假证 312
(四)内地孕妇持假证明“闯关” 312
二、现行刑事法对孕妇犯罪的规定 313
(一)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13
(二)从宽适用缓刑 314
(三)慎用逮捕等羁押措施 315
三、孕妇犯罪刑事处遇的完善 316
(一)审前羁押的选择适用 316
(二)社区处遇的优先适用 319
后 记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