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黄心川 1
序一&惟贤 1
序二&应天佛智 3
上篇 唯识史要 3
第一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 3
第一节 唯识学在印度的产生 3
第二节 唯识学之始祖 8
第三节 师子觉与陈那 12
第四节 十大论师 17
第二章 唯识学所依之经论 24
第一节 六经 24
第二节 瑜伽师地论——“一本十支”之“本” 34
第三节 十支论——“一本十支”之“支” 52
第三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 58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58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61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 66
第四节 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 76
第四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 81
第一节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地论宗 81
第二节 真谛三藏与摄论宗 86
第三节 盛唐之法相唯识宗 90
第四节 唯识学的衰落与复兴 96
第五章 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 104
第一节 玄奘大师 104
第二节 唯识三祖 121
第三节 玄奘会下之精英 127
下篇 唯识要义 135
第六章 五位百法 135
第一节 五位法的概念 135
第二节 心法 140
第三节 心所有法 144
第四节 色法 155
第五节 心不相应行法 159
第六节 无为法 162
第七节 二无我 165
第七章 蕴处界三科 168
第一节 概说 168
第二节 五蕴 170
第三节 十二处和十八界 178
第八章 唯识五法与三性之学说 184
第一节 五法 184
第二节 三自性 190
第九章 唯识义 200
第一节 能变、习气及种子义 200
第二节 初能变 206
第三节 熏习义与三量 215
第四节 第二能变 224
第五节 第三能变 234
第六节 唯识学的因果论 241
第七节 杂染流转义 252
第十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 261
第一节 转识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261
第二节 转依义 270
第三节 唯识观 280
第四节 唯识修行之根基及次第 301
第五节 唯识学的终极关怀 316
第六节 菩提与涅槃 佛身与佛土 324
附 唐大圆著《唯识三字经》 330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