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分析 2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阐释 26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论掌握群众”的思想 26
二 列宁的“灌输”理论 36
第二节 推进中国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 47
一 中国革命经验总结 47
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抗日态度所使然 50
第三节 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动考量 57
一 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的需要 57
二 统一党内思想,加强党的团结的需要 59
三 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61
第四节 回击反共舆论宣传,实现文化抗战的必然选择 63
一 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舆论宣传的需要 64
二 回击敌伪反动舆论宣传的需要 65
三 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主义政治思潮的需要 66
四 回击反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需要 68
第二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演进 70
第一节 抗战前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7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缘起 7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及成就 77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点分析 86
第二节 抗战中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阶段 88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大众化 89
二 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大众化 95
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 105
四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大众化 110
第三节 抗战后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升华阶段 117
一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缘起 117
二 中国共产党“七大”前后的探索 121
三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132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升华体现 136
第三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13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质 139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139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42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14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150
一 走进群众 150
二 融入生活 154
三 深入实际 157
四 实现利益 16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161
一 构建大众话语 162
二 实现情感交流 164
三 建设多样载体 16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 173
一 主体层面的检验 173
二 理论层面的检验 176
三 大众层面的检验 177
第四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180
第一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180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180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互动探索 186
第二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大众化相结合 190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 191
二 文化大众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196
第三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教条主义相结合 202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203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204
三 反教条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 206
四 反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209
第四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 212
一 研究与普及的关系 212
二 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214
三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普及的贡献 219
第五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221
一 时代与时代特征 221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 223
第五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228
第一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分析 228
一 贴近生活 229
二 贴近实际 232
三 贴近大众 237
第二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分析 240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 241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普及相结合 245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248
第三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分析 252
一 落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52
二 落脚于创造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 254
三 落脚于提升人民大众的综合素质 257
第四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建设 260
一 关于大众传媒建设 260
二 关于红色文化建设 264
三 关于队伍建设 268
结束语 274
参考文献 277
后记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