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东方河西走廊的古代文明 2
一 古楼兰发现的中国丝绸 2
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古楼兰国遗址 2
斯坦因发掘古楼兰遗址 5
丝绸之路——古代中西交往的孔道 7
二 丝绸之路的开通 9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9
唐王朝的征战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12
三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五州 19
塞北江南武威 21
四通八达的甘州 21
文明开放的肃州 22
风猛沙大的瓜州 23
钟灵毓秀的沙州(敦煌) 24
四 沙州归义军 28
吐蕃统治下的沙州(敦煌) 28
张义潮光复沙州 32
中原文化的绿洲 39
心系中原王朝的曹义金政权 42
佛教胜地莫高窟 45
一 失落的敦煌(沙州)文明 45
马可·波罗眼中的沙州 45
清末的敦煌与莫高窟 47
二 在黑暗世界中捶响不朽之鼓 50
黑暗中的光明之路 50
儒学的缺陷与佛教东渐 52
敦煌——佛学东传的中继站 56
三 仙岩的千佛 58
佛教宝地莫高窟 58
佛学艺术的宝库 63
四 供养人的功德 65
开窟塑像——善男信女的祝愿 66
趋福避祸——供养人的祈祷 69
五 经卷后面的心声 72
造经礼佛,广积功德 73
抄经发愿,弘扬佛法 76
隐没的中国古代文明 84
一 儒学在边陲的传播 84
敦煌州学——传播儒学的官方机构 85
敦煌流行的儒学经典 87
敦煌写本——中国现存最早的儒学经典 89
敦煌书仪——儒学流播的证据 92
敦煌韵书——解开中国音韵学的疑案 96
二 佛家教义的世俗化 99
俗讲——佛家教义世俗化的途径 99
俗讲——佛教与世俗政权结合 103
俗讲——佛教与孝道结合 106
俗讲——佛教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结合 108
佛教歌辞——佛教教义世俗化的范例 110
三 开放的文化态度 114
敦煌——中外文化融会之地 114
佛教——敦煌文化的主角 116
道佛的争斗——《老子化胡经》 117
敦煌文书中的景教文献 120
敦煌文书中的摩尼教经典 122
敦煌文书——亚洲多种古文字的宝库 125
四 通俗文学的摇篮 131
敦煌文书中的新燕乐与敦煌曲子词 133
敦煌变文——中国说唱文学的先驱 140
敦煌话本——中国小说的雏形 143
五 大乐的颂歌 14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文化 146
《游仙窟》——唐代性文化的缩影 148
敦煌文书中透露的性信息 150
唐代性文化的典范——《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153
六 社会下层的生活图景 158
敦煌的户籍管理 159
敦煌的账籍管理 160
敦煌的民间祭祀 163
敦煌的水利管理 165
敦煌的徭役 167
敦煌的民间契约 168
七 远离中原王朝的汉族政权 172
敦煌的法律体系 173
敦煌的政治制度 175
河西走廊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80
文化线索的断裂 185
一 沙州都督府文献之谜 185
敦煌文书性质之谜 185
敦煌宗教经卷来源之谜 189
敦煌文书收藏者之谜 195
二 西夏的兴起与沙州的陷没 198
分崩离析的河西政权 198
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国的建立 200
沙州政权的覆亡 203
三 藏经洞封闭之谜 204
藏经洞封闭原因之谜 204
藏经洞封闭年代之谜 210
敦煌文书的重现与流散 212
一 藏经洞的暴露 212
斯坦因眼中的藏经洞 212
发现藏经洞的功臣与罪人王道士 214
二 列强的劫掠 216
斯坦因掠走了首批敦煌文书 216
第二位掠夺者伯希和 223
日本的掠夺者 228
俄罗斯的掠夺者 233
美国的掠夺者 235
三 国宝历劫之后 238
中国学者的关注 238
王道士的狡辩 241
劫后余生的敦煌文献 242
二十世纪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251
一 敦煌学的兴起 251
二 中国新发现之学问 255
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的五大发现 255
敦煌学研究的先驱罗振玉 257
敦煌学研究的大家王国维 260
敦煌学意义的阐释者陈寅恪 263
为敦煌学研究注入新思想的向达 268
敦煌文献学家王重民 271
三 敦煌学在当代中国 277
敦煌学的内涵 277
敦煌学——世界性的学问 280
后记 285
补记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