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3
第一篇 土地资源 15
第一章 土地自然条件 15
第一节 气候 15
第二节 水文 16
第三节 地貌 17
第四节 植被 20
第五节 土壤 20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28
第一节 耕地 29
第二节 园地 31
第三节 林地 32
第四节 牧草地 33
第五节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34
第六节 交通用地 35
第七节 水域 36
第八节 未利用土地 37
第三章 土地资源地域分布 43
第一节 大兴安岭地域 43
第二节 小兴安岭地域 44
第三节 三江平原地域 45
第四节 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域 47
第五节 松嫩平原东部地域 48
第六节 松嫩平原西部地域 49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54
第一节 土地勘测 54
第二节 荒地调查 56
第三节 草原调查 63
第四节 土壤调查 68
第五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71
第二篇 土地开发 79
第一章 耕地开发 79
第一节 古代开发 79
第二节 近代开发 86
第三节 现代开发 100
第二章 林、牧、渔业用地开发 108
第一节 林地开发 109
第二节 牧草地开发 112
第三节 渔业用地开发 115
第三章 城乡建设用地开发 116
第一节 城乡居民点用地开发 116
第二节 工矿用地开发 121
第三节 交通用地开发 122
第三篇 土地产权制度 131
第一章 汉朝至明朝时期 131
第一节 国王土地所有 132
第二节 分封领地 132
第三节 计口授地 134
第四节 屯田 135
第二章 清朝时期 136
第一节 官地 136
第二节 旗地 141
第三节 民地 143
第四节 街基地 145
第五节 沙俄中东铁路占地 145
第三章 民国时期 146
第一节 私有土地 147
第二节 官有、公有土地 150
第三节 日俄殖民主义者占地 153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158
第一节 农民所有土地 159
第二节 国家所有土地 163
第三节 城镇私有土地 164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65
第一节 集体所有土地 165
第二节 国有土地 169
第三节 土地产权争议 173
第四篇 地籍管理 181
第一章 地籍调查 181
第一节 农村地籍调查 181
第二节 城镇、街基地籍调查 191
第二章 土地登记 194
第一节 注册印契发照 194
第二节 清赋验契发照 197
第三节 土地登录 198
第四节 土地确权发照 200
第五节 土地划界发证 202
第三章 土地统计 209
第一节 耕地统计 209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类统计 210
第四章 土地分等定级 211
第一节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211
第二节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212
第五篇 用地管理 217
第一章 土地政策法规宣传 217
第一节 土地政策宣传 218
第二节 土地法规宣传 220
第二章 农村用地管理 222
第一节 农村生产用地管理 223
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管理 234
第三章 征用土地管理 238
第一节 征用土地申请与审批 239
第二节 土地补偿与安置 246
第四章 城镇、交通建设用地管理 249
第一节 城镇用地管理 249
第二节 交通用地管理 251
第五章 用地规划管理 255
第一节 农业用地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56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62
第三节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 265
第六篇 地价与地税(费) 269
第一章 地价 269
第一节 荒地地价 269
第二节 耕地地价 271
第三节 城镇地价 274
第二章 地税(费) 276
第一节 租赋 277
第二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费) 279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 282
第三章 土地管理费及其它 283
第一节 土地管理费 283
第二节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 287
第三节 宅基地超占费 287
第七篇 土地管理机构、干部队伍、土地学会 291
第一章 土地管理机构 291
第一节 省级机构 292
第二节 市(地)县(市)级机构 298
第二章 干部队伍 300
第一节 队伍构成 300
第二节 人员培训 302
第三节 科技成果 305
第三章 土地学会 306
第一节 学会组织 306
第二节 学术活动 307
附录 历代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309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