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跨语境理论视野中的德勒兹诗学 1
一、诗学思辨:狭义诗学与广义诗学及其当代拓展 3
二、德勒兹研究与当代西方思想文化语境 17
三、德勒兹诗学探赜的三重语境与基本研究框架 25
第一编 哲性诗学与文艺美学:德勒兹诗学特质与理论拓展 30
第一章 差异论:德勒兹哲性诗学观念举隅 32
一、差异与重复 34
二、生成 37
三、解辖域化 39
四、光滑空间、条纹空间与多孔空间 42
五、千高原与块茎 43
六、褶子与游牧 47
第二章 生成论:德勒兹诗学与文学批评 50
一、“生成论”与西方文艺思想传统 52
二、论卡夫卡:生成动物与少数族文学 54
三、论普鲁斯特:多元符号的生成与文学机器的装配 59
四、“生成女性”与女性主义理论 70
第三章 流变论:文学经典与比较文学的解辖域化 73
一、德勒兹哲性诗学的“流变”论的思想内涵 74
二、德勒兹“千高原”思想概念与文学经典的多元生成 77
三、比较文学学科的“解辖域化”: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报告 81
第四章 间性论:多元文化界面与世界文学观念 91
一、界说当代间性诗学理论:以德勒兹为中心 91
二、文化间性与美学对话 95
三、文本间性与诗学意义 97
四、主体间性与游牧思维 101
五、间性诗学视野:比较诗学与世界文学观 103
第五章 生机论:德勒兹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08
一、德勒兹生机论的美学渊源 109
二、“耻为人类”的题旨: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 113
三、生态哲学的千高原:生态学之辩与机器论 116
四、地理哲学与大地艺术:《螺旋形防波堤》 120
第二编 空间转向与文化媒介:数字化时代的德勒兹诗学 132
第六章 空间诗学:赛博空间与文艺美学的新视野 134
一、空间转向:从后现代空间到赛博空间 134
二、媒介嬗变与数字“文艺复兴” 153
三、文艺理论研究的“万维”前景 162
第七章 媒介诗学: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 169
一、光滑空间与赛博空间:德勒兹的游牧美学 172
二、块茎图式与树状模式:德勒兹数字媒介诗学的哲理内蕴 178
三、赛博空间与数字艺术:德勒兹的媒介诗学 185
第八章 褶子诗学:新巴洛克与游牧美学 193
一、认同与差异:全球化与德勒兹哲学 194
二、巴洛克文化界面:德勒兹“褶子”诗学与游牧美学 196
三、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新巴洛克美学 205
第三编 跨语境视野:当代社会文化与诗学形态的建构 211
第九章 从文化圈到帝国研究:德勒兹诗学与全球化视野 213
一、文化圈与文学史编纂 215
二、文化中心主义的解辖域化 218
三、德勒兹与“帝国全球的彩虹” 220
第十章 规训与控制:赛博理论的文化阐释 225
一、西方后现代诗学视野:当代控制社会的若干理论图式 226
二、从规训到控制:赛博理论的文化阐释 233
三、日常生活的权力与抵抗:富士康“跳楼门”的文化阐释 238
第十一章 德勒兹哲学视域中的东方审美文化 243
一、乔木与块茎: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与意义 243
二、高峰体验与千重平台:以日本美学为例 250
三、无器官身体:东方美学的诗性空间 253
四、多元文化时代德勒兹哲性诗学的跨语境意义 259
第十二章 多元之美与文化博弈:杂语共生的当代文艺美学 263
一、多元之美:国际美学协会系列议题与德勒兹哲性诗学 263
二、文化博弈:异质话语的可通约性与非通约性 268
三、文化与诗学:杂语共生与东方理论话语的建构 280
结 语 迈向当代世界诗学的“千高原” 286
参考文献 300
附录 305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