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 1
故乡的回忆 1
上长郡中学 2
参加俄罗斯研究会 5
第二章 赴苏学习 8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 8
赴苏途中 9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11
第三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16
返回祖国到安源 16
出师北伐 19
南昌之战 23
进军闽北 25
攻克南京 26
转师武汉 28
第四章 第二次赴苏学习 31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 31
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33
第五章 初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36
进入闽西苏区 36
闽西军事斗争的回顾 38
关于闽西肃反问题 41
离开闽西到瑞金 43
第六章 到红五军团工作 45
走马上任 45
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46
关于季振同 52
参加赣州、漳州、水口诸战役 54
第七章“黎川事件”的前前后后 59
第四次反“围剿” 59
从黎川失守到浒湾战斗 61
所谓“反军队中的罗明路线” 64
第八章 漫漫长征路 67
出征之前 67
从瑞金到遵义 69
娄山关阻敌 73
“红军不是石达开!” 76
雪山劲松 80
草地风云 83
胜利到陕北 87
第九章 留守陕甘宁 93
参加洛川会议 93
建立留守兵团 96
靖匪除暴安民 98
固守千里河防 101
第十章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 107
斗争形势和有利条件 107
南大门摩擦迭起 110
边区境内怪现象的消除 112
陇东的曲折斗争 115
和邓宝珊将军的交往 119
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以后 122
第十一章 留守兵团的成长 129
走政治建军的道路 129
向部队正规化迈进 131
为了不被困死、饿死 137
学习和整风 142
第十二章 奔赴东北 149
濮阳转道 149
投书东北局 151
为了建立“汉高祖之汉中” 154
第十三章 南满的战斗岁月 158
七道江会议前后 158
四保临江 162
夏季攻势 167
土地改革发动群众 171
第十四章 围困长春 175
兵临城下 175
铁壁合围 177
卡住敌人的脖子 180
“心战为上” 182
兵未血刃 184
第十五章 入关和南下 188
在平津战役中 188
进军武汉 192
和平解放长沙 197
参加衡宝战役 200
湖南军区的组建 207
第十六章 从陆军到海军 212
老战士面临新课题 212
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 216
创办第一所正规海军学校 219
第十七章 海军会议 223
制定三年建设计划 223
制定海军建设方针 225
制定海军建设的组织路线 228
关于向苏联海军学习 230
第十八章 打好三个桩子 234
打好组织桩子 234
打好政治思想桩子 240
打好技术桩子 246
第十九章 关于武器装备 252
党中央的关怀 252
赴苏谈判和“六四”协定 257
接收旅顺口的装备设施 260
第二十章 巩固中求发展 263
继续加强海上战斗力量 263
在战火中磨炼成长 266
下大力抓好军事训练 269
第二十一章 海军建设的新篇章 274
海军首次党代会 274
周总理海上阅兵 278
炮击金门 281
海上破袭战 285
第二十二章 谋求海军新技术 290
随军事友好代表团访苏 290
对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296
组织海军科研队伍 301
第二十三章 检查团到来前后 305
困难、事故及措施 305
军委检查团的结论 311
第二十四章 三年分歧公开化 316
李作鹏、张秀川来海军 316
青岛比武和两次海战 318
“三二”会上的争论 322
第二十五章“文革”浩劫之始 325
山雨欲来风满楼 325
一次失败的夺权尝试 328
终于汇入一场内乱之中 334
第二十六章上“贼船”问题始末 339
“九一三”事件前的一段经历 339
由解放干部引出的问题 342
两个年头四个季节八个月的党委扩大会 345
立不住的“罪证” 351
第二十七章 在艰难曲折中前进 356
武器装备发展的艰难历程 356
人才培养的曲折道路 360
后勤建设在斗争中求发展 363
第二十八章 辩证法终究要战胜形而上学 367
从“批林批孔”到“反击右倾翻案风” 367
1976年的大较量 370
结束两年徘徊局面的斗争 375
结束语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