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震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勇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1458235
  • 页数:1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踏勘、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等方法,通过实地踏勘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数据,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AHP层次分析技术,对地震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旅游开发模式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和成果,为高烈度山区地震地质遗迹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合理开发利用及震区旅游恢复重建。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2.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

1.2.2 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3

1.2.3 震后旅游产业振兴的重要课题 3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4

1.3.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研究 4

1.3.1.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概念及识别 4

1.3.1.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分类 7

1.3.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开发模式 7

1.3.3 研究区研究进展 9

1.3.3.1 研究历史 9

1.3.3.2 研究进展 10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

1.4.1 主要内容 12

1.4.2 技术路线 12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 15

1.6 进度安排 16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7

2.1 地层系统及岩石 17

2.1.1 前震旦系 19

2.1.2 震旦系—志留系 19

2.1.2.1 震旦系 19

2.1.2.2 寒武系 19

2.1.2.3 奥陶系 19

2.1.2.4 志留系 19

2.1.3 泥盆系—三叠系 19

2.1.3.1 泥盆系 19

2.1.3.2 石炭系 20

2.1.3.3 二叠系 20

2.1.3.4 三叠系 20

2.1.4 侏罗系—第四系 20

2.1.4.1 侏罗系 20

2.1.4.2 白垩系 20

2.1.4.3 第四系 20

2.2 构造背景及演化 20

2.2.1 构造背景 20

2.2.2 构造演化 21

2.3 活动构造及地貌特征 22

2.3.1 活动构造 22

2.3.2 地貌特征 23

2.4 动力过程及响应 23

2.4.1 动力过程 23

2.4.2 地震响应 23

第3章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系统及特征 25

3.1 类型及分布 25

3.1.1 类型划分 25

3.1.2 分布特征 27

3.1.2.1 沿发震断裂分布 27

3.1.2.2 与地震烈度关系密切 27

3.1.2.3 上下盘效应明显 27

3.1.2.4 沿河流水系分布 27

3.1.2.5 与地形坡度和微地貌对应 28

3.1.2.6 受高程控制 28

3.1.2.7 受城镇空间分布影响 28

3.1.2.8 呈链式发育 28

3.2 组合特征 28

3.2.1 宏观尺度 28

3.2.2 中观尺度 29

3.2.3 微观尺度 29

3.3 发育特征 30

3.3.1 地震地表破裂景观 30

3.3.1.1 地表破裂带 30

3.3.1.2 地表破裂遗迹观测点 33

3.3.1.3 地震地表破裂单元 35

3.3.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迹 37

3.3.2.1 崩塌 37

3.3.2.2 滑坡 38

3.3.2.3 泥石流 40

3.3.3 河湖堰塞景观 41

3.3.3.1 地震堰塞河段 41

3.3.3.2 地震堰塞湖 42

3.3.4 受震工业与民用建筑 44

3.3.5 受震交通设施遗迹景观 45

3.3.5.1 桥梁遗迹景观 47

3.3.5.2 公路遗迹景观 47

3.3.5.3 隧道遗迹景观 47

3.3.6 受震水工建筑遗迹景观 48

3.3.7 受震纪念空间遗迹景观 50

3.3.7.1 地震纪念地 50

3.3.7.2 地震博物馆 50

3.3.7.3 地震纪念碑(雕塑) 51

第4章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及对比 54

4.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特色评价 54

4.1.1 世界级震撼力的地震灾难事件 54

4.1.2 国际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对象 54

4.1.3 全球吸引力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 54

4.1.4 国际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54

4.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分区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 55

4.2.1 指标体系及分层结构 55

4.2.1.1 指标体系 55

4.2.1.2 分层结构 56

4.2.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56

4.2.2.1 样本选取 56

4.2.2.2 数据处理 57

4.2.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58

4.2.3.1 社会经济发展适宜度对比 58

4.2.3.2 地震灾害影响对比 59

4.2.3.3 自然生态环境对比 60

4.2.3.4 旅游吸引物对比 60

4.2.3.5 综合对比分析 61

4.3 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评价 64

4.3.1 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64

4.3.1.1 指标体系 64

4.3.1.2 评价方法 64

4.3.2 模糊计分及数据处理 65

4.3.2.1 模糊计分 65

4.3.2.2 数据处理 65

4.3.3 评价结果分析 65

4.3.3.1 区位特征对比 65

4.3.3.2 景观价值对比 66

4.3.3.3 景观特征对比 68

4.3.3.4 开发条件对比 68

4.3.3.5 综合开发对比 68

4.4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对比 68

4.4.1 灾难事件对比 68

4.4.2 地震事件对比 69

4.4.3 崩滑流事件对比 73

4.4.4 地震堰塞湖对比 76

第5章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机理 78

5.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系统 78

5.1.1 系统特征 78

5.1.1.1 复杂性特征 78

5.1.1.2 动态性特征 78

5.1.1.3 非线性特征 78

5.1.2 运作机理 79

5.1.2.1 地震孕育激发系统 79

5.1.2.2 原地貌特征系统 79

5.1.2.3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链系统 80

5.1.2.4 外动力地质作用系统 80

5.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因机理 80

5.2.1 地震地表破裂景观成因机理 80

5.2.1.1 第四纪变形特征 80

5.2.1.2 地表破裂过程 81

5.2.1.3 地表破裂单元成因机理 81

5.2.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迹成因机理 83

5.2.2.1 诱发条件 83

5.2.2.2 成因类型 84

5.2.2.3 运动过程 84

5.2.2.4 成因机理 85

5.2.3 河湖堰塞地震地质遗迹成因机理 86

5.2.3.1 成因条件 86

5.2.3.2 成因机理 86

5.2.4 建筑遗迹景观成因机理 87

5.2.4.1 成因条件 87

5.2.4.2 成因机理 87

5.3 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过程 88

5.3.1 安县大光包滑坡 88

5.3.2 唐家山堰塞湖 90

5.3.3 肖家桥堰塞湖 92

第6章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发展模式 94

6.1 地震灾区旅游发展基础 94

6.1.1 地震灾区范围 94

6.1.2 社会经济发展 94

6.1.3 旅游资源基础 94

6.1.4 震前旅游 95

6.2 地震对灾区旅游的影响 96

6.2.1 旅游经济 96

6.2.2 旅游行业 97

6.2.3 旅游景区 97

6.2.4 旅游城镇 97

6.2.5 基础设施 97

6.3 地震地质遗迹旅游发展现状 98

6.3.1 规划定位 98

6.3.2 发展现状 98

6.4 地震地质遗迹旅游发展战略 99

6.4.1 指导思想及开发原则 99

6.4.1.1 指导思想 99

6.4.1.2 开发原则 99

6.4.2 开发思路及发展目标 99

6.4.2.1 开发思路 99

6.4.2.2 发展目标 100

6.4.3 发展主题及形象定位 100

6.4.3.1 主题定位 100

6.4.3.2 形象定位 100

6.4.3.3 形象标志 100

6.4.4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100

6.4.4.1 总体布局 100

6.4.4.2 功能分区 100

6.4.5 旅游产品及线路策划 103

6.4.5.1 产品体系 103

6.4.5.2 线路策划 104

6.4.6 客源市场及营销定位 105

6.4.6.1 市场定位 105

6.4.6.2 营销定位 105

6.5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发展模式 106

6.5.1 旅游发展结构 106

6.5.2 旅游发展模式 107

结论 110

参考文献 113

后记 126

附录 127

图版 147

图版说明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