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句丽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耿铁华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6041450
  • 页数:592 页
图书介绍:

迎接时代春光的绽放,再现历史辉煌的篇章——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序&徐德源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高句丽史研究对象与分期 2

研究对象 2

历史分期 3

活动区域 4

第二节 高句丽史研究现状 6

国内研究现状 7

国外研究情况 16

问题与分歧 22

第三节 高句丽史研究资料 26

中国古代文献 26

朝鲜古代文献 28

考古资料 29

第二章 高句丽早期历史 34

第一节 高句丽民族起源 34

高句丽族名 34

高句丽民族起源研究 38

高句丽起源于商人 43

第二节 高句丽民族形成与发展 48

高句丽民族形成 48

高句丽民族发展 50

短暂的“铜器时代” 55

汉武帝设四郡 58

五部形成 61

第三节 高句丽早期文化 64

文化遗迹调查与分布 64

万发拨子遗址发掘 66

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 68

第三章 高句丽建国 79

第一节 高句丽建国传说 79

古代文献记载 79

高句丽人对传说的认识 85

建国传说的汉文化本体 92

第二节 高句丽政权 96

政权建立方式 96

政权建立年代 99

政权特色 106

第三节 高句丽王系 113

史书记载的差异 113

高句丽诸王及年代 116

高句丽继统法 125

第四章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巩固、兼并与扩张 133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 133

邹牟王创业 133

儒留王迁都 137

王莽更高句丽王为侯 140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高句丽 145

兼并与扩张 145

光武帝恢复高句丽王号 148

向辽东扩张 151

山上王营丸都 157

第三节 高句丽初期统治和疆域 160

以高句丽人为主的多民族政权 160

高句丽初期统治 165

高句丽初期疆域 167

第五章 魏晋时期的高句丽——扩张、改革与发展 172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高句丽 172

在战乱中求发展 172

继续向辽东扩张 176

毌丘俭征高句丽 180

第二节 两晋之际高句丽的改革 188

政治领域的改革 189

经济领域的改革 191

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 196

第三节 与慕容氏争夺辽东 201

慕容氏的崛起 201

与慕容氏争夺辽东 203

高句丽占据辽东 209

第四节 好太王的功业 211

好太王的文治武功 211

好太王时期的军队 216

好太王时期的疆域 223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社会稳定、向南发展 230

第一节 长寿王迁都平壤 231

长寿王即位 231

迁都平壤 234

稳定后方助魏灭燕 237

占领汉城 240

第二节 向南方发展 242

向南方用兵 242

疆域变化 246

两个文化区域的形成 249

第三节 与南北朝和睦相处 256

接受北朝册封 256

接受南朝册封 258

和平稳定时期 261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衰落、战争、走向灭亡 269

第一节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 270

隋朝统一与高句丽臣属 270

隋炀帝征高句丽 275

高句丽国力衰落 283

第二节 唐朝初期的高句丽 288

荣留王亲唐 288

唐太宗征高句丽 292

唐太宗征高句丽的结局与影响 300

第三节 高句丽国家灭亡 307

内部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 307

自然灾害与战争造成国力衰败 310

高句丽国家灭亡 314

第四节 唐对高句丽遗民的管理 319

高句丽的人口数量 319

高句丽人口的流向 323

唐对高句丽的管理 330

第八章 高句丽政权建设 336

第一节 统治机构 336

国王的权力 336

国家官吏设置 341

地方官吏设置 353

第二节 社会性质与阶级结构 359

社会性质的几种意见 359

高句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 366

阶级结构 371

第三节 军队和法律 380

军队的组成 380

高句丽的法律 388

第九章 高句丽经济 397

第一节 农业与渔猎 397

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的综合经济类型 397

农业经济发展 403

渔猎经济状况 407

第二节 手工业 410

金属加工与制造 410

陶器生产 415

建筑业 421

木器加工与纺织 425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427

商业 427

南北交通道的形成与拓展 429

水路交通 438

第十章 高句丽都城与山城 445

第一节 纥升骨城 445

纥升骨城及其位置 445

五女山城及其性质 448

下古城子遗址 454

第二节 国内城 458

迁都国内城 458

筑尉那岩城 466

修建丸都城 467

平壤城与平壤东黄城 470

第三节 平壤城 471

平壤城即长安城 471

平壤市内古城 474

大城山城 477

清岩里土城与安鹤宫遗址 478

高句丽都城的特点 479

第四节 高句丽山城 483

山城的分布 484

山城的类型与结构 489

千里长城 495

第十一章 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的关系 502

第一节 高句丽与新罗 502

新罗建国及其文化 502

高句丽与新罗的关系 507

第二节 高句丽与百济 509

百济建国及其文化 509

高句丽与百济的关系 512

第三节 高句丽与倭 514

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 514

高句丽与倭的关系 515

第十二章 高句丽文化 519

第一节 科学技术 519

天文历法 519

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521

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应用 524

第二节 思想、教育、宗教 527

信仰儒家思想 527

教育与体育 529

祭祀与宗教 533

第三节 文学艺术 542

文学 542

碑碣石刻 544

壁画艺术 551

音乐舞蹈 561

第四节 民族风俗 568

节食习俗 569

饮酒习俗 570

婚姻习俗 573

丧葬习俗 578

后记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