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跨文化背景下的典籍英译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义 1
1.1.2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的当下意义 4
1.2研究目的和方法 9
1.2.1研究目的 9
1.2.2研究方法 11
1.2.2.1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2
1.2.2.2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2
1.3研究对象 12
1.3.1译本选择依据 12
1.3.2译本选择范围 14
1.4研究内容简介 14
1.4.1第一章 绪论 14
1.4.2第二章 中庸之道的考察 15
1.4.3第三章 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16
1.4.4第四章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17
1.4.5第五章 结论 17
第二章 中庸之道的考察 18
2.1汉诗英译中的理论探索和论争——诗歌翻译中的二元对立 18
2.1.1可译与不可译 19
2.1.2直译与意译 23
2.1.3形似与神似 24
2.1.4忠实与创造 26
2.1.5归化与异化 27
2.2中庸思想及相关思想观照下的诗歌翻译 29
2.2.1中庸之道 29
2.2.2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 30
2.2.3佛家的中道义 31
2.2.4一分为三论与天人合一 33
2.2.4.1自然方面——人与天调 34
2.2.4.2政治方面——惟天惠民 35
2.2.4.3道德方面——圣人天德 36
2.2.5海德格尔的“之间”与“诗意的栖居” 37
2.2.6诗歌翻译的第三条道路 41
2.3王维诗歌的英译及研究现状 45
2.3.1王维诗歌的英译 45
2.3.2王维诗歌英译研究 49
2.4小结 50
第三章 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53
3.1中庸之道 53
3.1.1中庸题解 53
3.1.2中庸要义 57
3.1.2.1天命性道——天人合一 58
3.1.2.2致中和 59
3.1.2.3“至诚至善” 61
3.1.2.4执两用中 62
3.1.2.5中庸与折中主义 63
3.2翻译的“间”性品质及将中庸思想引入诗歌翻译的理论意义 64
3.2.1翻译的“间”性品质 64
3.2.2将中庸思想引入诗歌翻译领域的理论意义 70
3.3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 75
3.3.1中庸思想与诗歌翻译 75
3.3.2至诚原则——诗歌翻译的伦理追求 76
3.3.2.1交往伦理与至诚原则 76
3.3.2.2目的论忠诚原则与中庸至诚原则 81
3.3.2.3“以诗译诗”的诗学观照 83
3.3.2.4“原汁原味”的文化观照 86
3.3.3中和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标准 87
3.3.3.1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美学观照 87
3.3.3.2“中和美”的哲学与美学基础 89
3.3.3.3“中和”审美标准的特征 91
3.3.3.4“中和”审美标准的实践意义 93
3.3.4用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94
3.3.4.1中庸——方法论的源泉 94
3.3.4.2“达中”之径 95
3.3.4.3灵活适度——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97
3.4小结 109
第四章 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111
4.1王维生平与诗歌创作 111
4.1.1王维生平 111
4.1.2王维诗歌创作分类 112
4.1.2.1山水田园诗 113
4.1.2.2边塞诗 114
4.1.2.3送别诗 115
4.2王维诗的风格特点及对后世诗坛的影响 119
4.2.1诗中有画——诗画美 119
4.2.2诗中有禅——空灵美 120
4.2.3天籁之音——音乐美 121
4.2.4王维对后世诗坛的影响 123
4.3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125
4.3.1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之一——以《渭川田家》为例 128
4.3.1.1原诗 128
4.3.1.2原诗品鉴 128
4.3.1.3译本比读研究 129
4.3.2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之二——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147
4.3.2.1原诗 147
4.3.2.2原诗品鉴 147
4.3.2.3译本比读研究 149
4.3.3中庸思想观照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之三——以《终南别业》为例 162
4.3.3.1原诗 162
4.3.3.2原诗品鉴 162
4.3.3.3译本比读研究 163
4.4小结 180
第五章 结论 182
5.1主要结论 182
5.1.1引言 182
5.1.2理论框架的构建 183
5.1.3译本比读研究 185
5.2研究的价值 186
5.2.1研究的创新性 186
5.2.2研究的应用价值 186
5.3研究的局限性 187
5.3.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187
5.3.2译本选择方面的局限性 188
5.3.3译本批评方面的局限性 188
参考文献 190
附录 要目索引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