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如何看春晚 2
第二节 春晚的历史语境: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想象 11
第三节 文化平衡与春晚的合法性危机 24
第四节 历史主体:草根与明星的PK 31
第一章 春晚的生产机制及文化平衡 37
第一节 主题的确定和知识分子媒介人 43
第二节 文本制作与知识分子媒介人 51
第三节 节目筛选、审查与明星制 64
第四节 播出技术与意义控制 76
第五节 赵本山现象及文化平衡 90
第二章 表征元素:日常生活与文化领导权 99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浮现及其历史语境 103
第二节 权力颠倒游戏及大众快感 108
第三节 身体的文化政治 119
第四节 动情节目与“情感管理” 126
第五节 武功热和80年代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 131
第六节 从告别革命到消费革命 137
第七节 体育:国家叙事的最佳元素 144
第八节 身份与阶层叙事:知识分子的缺席 148
第三章 中国性的重述及其历史转变 155
第一节“想象中国”和中国认同 156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中国:由“疑富”到“想富” 166
第三节 意识形态化的私人空间:我想有个家 178
第四节 一台两制、仪式化与政治中国的表征 192
第五节 表征的历史转变:从政治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 200
第四章 消费主义的崛起及其运作方式 205
第一节 城市中心主义及其中产阶级文化趣味 209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欲望表述:由禁欲主义到放纵艺术 227
第三节“普通人”与“全民共享”文化模式的建构 233
第四节“80后”及青年亚文化:消费力量的结构变动 238
第五节 常青剧目《锁麟囊》:春晚的后现代主义 244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重构与大国想象 253
第一节从“中国崛起”到“大国崛起” 258
第二节“全世界中华儿女”:春晚的大国想象和盛世情结 268
第三节“萨达姆”与“航空母鸡” 276
第四节 中西对抗: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表述 284
第五节 青春、动感与危险:新的中国性表述 290
第六节 郎朗神话:走向西方的中国之路 295
结 语 谁能上春晚 309
参考文献 315
附录一 历届春节晚会主持人、总导演 319
附录二 历届春节晚会主题 320
附录三 历届春节晚会涉及家和故乡的节目 321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