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其保护研究 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慧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0130073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京西张广泉乐社为对象,以职业乐人为主体,围绕其生存环境、方式和策略剖析并论证京西佛事音乐的民间化、习俗化,其中丧葬礼俗对民间佛事仪式及其音乐塑造意义的论述对理解中国其他地区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而从民间佛事音乐的变迁入手,以宗教类非遗的保护为中心对几十年来的思维定势的分析与批判又切中保护之道的要津,多有不落俗套的独到发见和解放思想的果敢直言,具有值得肯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引言 1

上篇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 31

第一章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背景 31

第一节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生存空间 31

一、清末北京社会结构鸟瞰 32

二、民国时期北京丧葬礼俗的特征 36

三、“三教圆融”中的佛教信仰 39

四、近代以后北京城乡关系的破碎与重组 43

第二节 北京丧礼的用乐构成及概念厘定 49

一、北京丧葬礼俗用乐构成 49

二、北京佛事音乐 52

三、京西民间佛事音乐 62

四、门吹儿 71

第二章 京西民间佛事的表演者——张广泉乐社 75

第一节 张广泉生涯与京西民间佛事音乐 76

一、吹鼓手的家族传承 76

二、随僧学艺 83

三、“假和尚” 87

第二节 国家背景下的张氏子弟 97

一、张广泉登“大雅之堂” 98

二、张氏子弟与国家文艺团体 104

三、“禁区”与复起 109

第三节 张广泉乐社 112

一、乐社的成立 113

二、乐社主要成员介绍 117

三、张广泉的技艺传承 127

第三章 当下丧葬仪式实录 132

第一节 丧葬仪式实录 132

第二节 复原的“地藏十王宝灯”实录 165

第四章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研究 182

第一节 唱念研究 182

一、唱念的板式与节奏 183

二、唱念的京腔京韵 190

第二节 器乐研究 193

一、大管的指法、音高与调高 193

二、京西大管的文化意义 204

三、曲目、曲牌研究 210

四、音阶、调式和宫调系统 222

第五章 京西丧礼仪式与丧礼用乐 235

第一节 正式佛事之外的丧礼仪式与用乐 235

一、“门吹儿”和“三通” 236

二、关涉“外佛事”的部分佛事仪式 241

三、送三 250

第二节 佛事音乐中民间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关系 253

一、民间音乐的佛教化 253

二、佛事音乐的民间化 260

下篇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与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71

第六章 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71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与京西丧礼仪式现状的比较 272

第二节 前人记录与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现状的比较 272

第三节 变迁与保护 300

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00

二、快餐化与世俗化 307

三、后继无人 313

第七章 解读“迷信”——对宗教类“非遗”保护理论“瓶颈”的历史梳理与学理探讨 315

第一节 宗教与“迷信” 316

一、“迷信”一词的由来——西方二元论中的“迷信” 317

二、鲁迅宗教观的转变 321

三、重读宗教 325

第二节 丧俗与“迷信” 329

一、改革“迷信”中的民俗 330

二、民俗特性与“迷信” 337

三、重读丧俗等基于信仰的民俗 340

第八章 保护意义 347

第一节 一种文化和遗产 349

一、文化与遗产的集合体 349

二、三位一体的文化整体 352

第二节 一剂良方 355

一、孔子的“心教” 356

二、疗伤的工具 359

第三节 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方式 364

一、儒家“礼”与“孝”的管理理念 365

二、佛教思想对“孝”的妥协 368

第四节 一面镜子 373

第九章 传承与保护方法探究 376

第一节 张贵与当下北京民间佛事音乐的寺院传承 376

一、北京佛教音乐团的传承 377

二、灵光寺佛乐团的传承 383

三、两团的携手 384

第二节 传承模式分析与“非遗”保护的启示 386

一、异质的“发展” 386

二、保护的主体应在民间 389

三、保持传统的原生性 392

第三节 保护对策 394

一、解放思想 394

二、以“精神”促“和谐” 403

三、以“文化”孕“复兴” 410

四、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 414

五、双轨传承机制 416

结语 420

附录一 北京佛教音乐团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2011年) 429

附录二 灵光寺佛乐团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2011年) 430

附录三 北京灵光寺佛教音乐团演出情况表 432

参考文献 434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