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篇 3
第一章 灸法基础知识 3
第一节 灸法历史沿革 3
一、灸法起源 3
二、战国时期及汉代 4
三、三国两晋时期 5
四、唐宋元时期 6
五、明清时期 7
六、新中国成立后 8
第二节 灸法的功效 9
一、温阳散寒 9
二、活血散瘀 10
三、回阳固脱 10
四、消肿散结 10
五、防病保健 11
六、美容养颜 12
第三节 灸法适应证 12
第四节 灸法的禁忌 13
一、疾病禁忌 13
二、部位禁忌 14
第五节 灸用材料 14
一、艾绒 14
二、其他材料 16
第六节 常用灸法 17
一、艾炷灸 17
二、艾条灸 24
三、灯火灸 31
四、天灸 32
五、黄蜡灸 34
六、桑枝灸 34
七、药捻灸 35
八、药锭灸 35
九、电热灸 35
第七节 灸法操作 36
一、灸法的补泻 36
二、施灸顺序 37
三、灸量的掌握 37
第八节 灸疗常用取穴方法 38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38
二、简便取穴法 39
三、骨度分寸法 39
四、手指同身寸法 42
第九节 灸疗常用穴位 43
一、手太阴肺经 43
二、手阳明大肠经 46
三、足阳明胃经 49
四、足太阴脾经 56
五、手少阴心经 60
六、手太阳小肠经 63
七、足太阳膀胱经 65
八、足少阴肾经 72
九、手厥阴心包经 74
十、手少阳三焦经 77
十一、足少阳胆经 80
十二、足厥阴肝经 85
十三、任脉 88
十四、督脉 90
十五、傅氏秘灸经验穴 94
中篇 治疗篇 101
第二章 内科病证 101
第一节 肺系病证 101
一、感冒 101
二、喘病 103
第二节 脾胃系病证 106
一、呕吐 106
二、胃痛 108
三、腹痛 111
四、泄泻 113
五、便秘 115
第三节 心脑系病证 118
一、失眠 118
二、中风 120
三、眩晕 123
第四节 肾系病证 125
一、水肿 125
二、癃闭 128
第五节 其他病证 130
一、痿证 130
二、痹证 132
第三章 外科病证 136
第一节 疮疡及皮肤病 136
一、风疹 136
二、牛皮癣 137
三、油风(斑秃) 139
四、疣 140
五、蛇串疮 142
六、疔疮 144
七、冻疮 146
八、疖肿 148
第二节 其他外科病证 150
痔疮 150
第四章 妇科病证 153
第一节 月经病 153
一、痛经 153
二、闭经 155
第二节 妊娠病 157
一、胎位不正 157
二、妊娠恶阻 158
第三节 产后病 159
一、恶露不尽 159
二、产后腹痛 161
三、产后血晕 162
四、缺乳 163
第四节 其他病证 165
一、阴挺 165
二、不孕症 166
第五章 伤科病证 168
第一节 脊椎病 168
一、颈椎病 168
二、腰痛 169
第二节 其他病证 171
一、落枕 171
二、漏肩风 172
下篇 傅氏秘灸 177
第六章 傅氏秘灸概述 177
第一节 傅氏秘灸发展源流 177
一、起源 177
二、发展状况 178
三、发展前景 179
第二节 傅氏秘灸理论基础 180
一、经络理论 180
二、作用原理 181
三、灸法分类 182
四、取穴方法 183
第三节 傅氏秘灸调理基本思路和方法 185
一、四季保养 185
二、体质辨识 190
第四节 基本操作步骤和介质、适应证 193
一、傅氏秘灸基本操作步骤 193
二、傅氏秘灸介质 195
三、傅氏秘灸适应证 196
第七章 傅氏秘灸特色调理 197
第一节 妇科病调理 197
一、月经不调 197
二、痛经 201
三、闭经 203
第二节 肠胃病调理 205
一、胃脘痛 205
二、呕吐 208
三、呃逆 210
四、慢性泄泻 212
五、腹胀 214
六、便秘 215
第三节 颈椎病、腰痛调理 217
一、颈椎病 217
二、腰痛 218
第四节 头痛、失眠调理 221
一、头痛 221
二、失眠 223
第五节 其他疾病调理 226
一、感冒 226
二、咳嗽 228
三、鼻渊 231
四、哮喘 232
五、心悸、怔忡 235
六、眩晕 238
七、痹证 241
八、痿证 244
九、癃闭 246
十、阳痿 248
十一、耳鸣、耳聋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