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郊野寻味——恬静的郊野 2
画中的“清明” 2
含义之争 2
源于割肉奉君的传说 2
宋人习俗 4
运炭的驴队 6
仰炭过冬 6
生活富庶 7
茅舍与打谷场 8
简陋的茅舍 8
空旷的打谷场 9
等待着的石磙 9
河堤杨柳 12
繁华历史的鉴证 12
不怕“砍头” 13
现代陕北的砍头柳 14
扫墓人归来 15
路遇惊畜 15
杨柳杂花插轿顶 16
菜园初绿 18
忙碌的菜农 18
种菜专业户 19
踏青的老人 20
衣着反差强烈 20
古人身体状况 21
第二部分 汴河采风——热闹的汴河 24
千古话汴河 24
始于战国 24
担当漕运重任 25
以人为本的漕运政策 26
福之所依,心之所系 28
繁华过后终老去 29
卸货的码头 31
搬运工和计筹员 31
读书人的命运 32
老算命先生 33
占卜盛行 33
政治工具 35
时势造就 37
酒店林立 38
酒旗和酒帘 38
老酒、大酒和小酒 39
糕点馒头店与东京饮食 41
米食为主,面食为辅 41
穷人吃菽、粟 44
“王家纸马铺”上的招牌广告 45
寄托哀思的产物 45
招牌广告始流行 46
幸存的云南纸马 47
汴河上的各色船只 49
载货的漕船 49
舒适的客船 51
奢华的游船 52
北宋的造船实力 54
远洋海船最著名 55
船上的人们 56
旅途中的乘客 56
以船为家的舵工和篙师 57
纤夫“邪许”泪滂沱 59
柳下好送别 61
多情自古伤离别 61
折柳相伴 62
饮酒、离歌与赠诗 63
河上有桥宛若虹 65
造桥有因 65
小人物的大智慧 66
媲美“四大发明” 67
巍巍赵州桥 68
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70
桥下的惊险 70
桥上的争执 71
关于同舟共济的寓意 73
变法引发的危机 73
风雨同舟,共度难关 74
热闹的河市 76
屡禁不绝的小贩 76
临河商店 77
发现测风器 79
鸟立高杆上 79
测风器的历史 80
天之美禄脚店 82
脚店与正店 82
招牌上的典故 83
堂倌的绝技 84
彩楼欢门 86
流行的店面装饰物 86
模仿楼阁建筑 87
没落于南宋 88
门面上的“谜” 90
新酒和稚酒 90
拒马杈子 91
揭秘栀子灯 92
一代名妓李师师 93
街边的饮子和流动食品摊 95
古时凉茶铺 95
流动食品摊 96
流动商贩 97
闲话茶馆 99
遍布大街小巷 99
兴盛于宋代 100
经营有特色 101
恢弘的建筑 104
探寻兴盛奥秘 105
不同面孔的交通工具 108
驮子 108
载重的太平车 108
平头车 111
串车和江州车 112
木头与家具 115
修车铺里的木工 115
不断“增高”的家具 116
算命的卦肆 119
三个神气的招牌 119
“道君皇帝”宋徽宗 120
休憩的官宅 121
中下等规格 121
守门隶卒难对付 121
清冷的寺院 123
儒释道并行 123
东京第一大寺院——大相国寺 125
第三部分 东京梦华——繁华的街市 129
静静的护城河 129
城之屏障 129
西瓜还是烧饼 130
城门雄伟 131
规格极高的城楼 131
服从“礼制”的建筑物 132
界画技艺受冷落 134
内城,还是外城? 134
史说都城东京 136
从默默无闻到中原雄郡 136
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式 137
漕运使得经济地位上升 139
毁于昏君 142
流落街头的乞讨者 144
三个悲怆的音符 144
北宋救济制度完善 145
奸相蔡京的功劳 147
过城门缴税 149
税务机关 149
繁重的税赋 150
孙记正店 152
72家正店之一 152
大木桶装香醪 154
不醉不归——东京发达的酒肆业 156
榷酒制度严格 156
以榷曲代替榷酒 157
辉煌气派的酒楼 157
各式各样的酒店建筑 159
诊所和药铺 161
赵太丞家和杨家应症 161
重视医学的北宋皇帝 163
香料与外贸 165
上等香料铺 165
对外贸易频繁 166
匹帛铺与宋代服饰 168
未见真容的匹帛铺 168
崇尚素雅和大方 168
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170
“久住”旅馆 171
旅馆业兴盛 171
官办、商办并驾齐驱 172
各具特色 175
“解”说当铺 177
引发争议的“解” 177
富人们玩的游戏 178
说书人的贡献 179
讲故事的说书先生 179
从话本到名著 180
瓦子勾栏 181
官宅门前的大官 183
官员出行排场大 183
又见官宅 184
细微之处见风物 185
水井与挑水工 185
作为装饰品的扇子 185
闹市中的猪 187
“千里挑一”的女性 187
妇女缠足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