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培育 从政策性开放向创新性开放战略升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斌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2004441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中国通过大力引进外资走出了一条要素引进型的开放道路,这条道路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呈现出诸多的局限和不足,未来中国能否在开放进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开放收益,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从要素引进为主的开放战略向要素培育为主的开放战略转变。本书从要素视角对这一战略转型作出了创新性的分析与判断。

总序 1

导论 1

第一节 提出“要素培育”的背景及意义 2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7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 12

第一章 要素流入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实力评估:规模与绩效 17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实力评估的理论基础 18

一、早期经济学观点 18

二、古典、新古典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观点 20

三、生产力学派观点 23

四、管理经济学观点 24

五、演化经济学观点 24

第二节 现有的国家经济实力评估方法 26

一、基于规模视角的评估 27

二、基于效率视角的评估 33

第三节 要素流入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实力评估 41

一、基于国家整体层面的评估 41

二、基于产业层面的评估 47

三、基于企业层面的评估 66

本章小结 77

第二章 开放进程中要素引进激励政策的经济效应 79

第一节 要素流入的激励政策与经济发展的道路 80

一、全球化发展后激励高级要素流入成为各国发展政策的重点 81

二、要素流入在开放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83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快速发展 87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要素激励与要素扭曲的理论分析 98

一、价格扭曲情形下的局部均衡分析 100

二、价格扭曲情形下的一般均衡分析 102

第三节 要素引进激励政策的负效应 107

一、要素价格扭曲会造成经济福利损失的相关实证研究 107

二、激励政策造成的要素价格扭曲 108

三、激励政策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112

四、外资主导下的发展结构特征 117

本章小结 123

第三章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扭曲的消除 125

第一节 以开放型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消除政策引致性扭曲 126

第二节 消除开放进程中的各类要素价格扭曲 128

第三节 中国需要形成适应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政策体系 130

第四节 进一步从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132

本章小结 133

第四章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培育 135

第一节 经济开放战略的理论分析 136

一、比较优势战略的意义与局限 136

二、要素引进型经济开放战略 137

第二节 要素流入与经济发展的道路 140

一、开放型发展道路及其与传统民族产业观的差异 140

二、要素引进型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分析 141

三、要素引进型发展战略未能改变高级要素的国际分布 144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演进 147

第三节 要素培育战略的架构与主题 151

一、要素培育战略的理论基础 151

二、高级要素培育的一般规律 156

三、要素培育主体视角下的高级要素培育战略框架 159

本章小结 171

第五章 历史上后发国家的发展战略——以要素观重新审视 173

第一节 英国作为后发国家时的要素引进与吸收之路 174

第二节 美国:技术、人才引进吸收的集大成者 176

一、美国作为一个全新的移民国家,有其吸收先发国家技术、人才的天然优势 177

二、美国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工业化的思想与战略 178

三、对工业化的重视贯穿美国发展的大部分时期 180

四、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吸收成为美国发展战略中的特色 181

第三节 德国作为赶超国家时期的发展战略 182

一、德国注重企业在发明创新中的前沿地位 182

二、德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在科技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183

三、德国注重利用国家、私人资本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培育本国高级要素 183

第四节 日本作为赶超国家时期的发展战略 185

一、日本经济的现代化转型起源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 185

二、“要素吸收型战略”是战后日本高级要素培育的关键战略 186

第五节 韩国快速发展中的要素培育战略 189

一、韩国实行不断升级的要素培育战略 190

二、政府努力提供要素培育所需的公共品 191

本章小结 193

第六章 要素引进条件下的高级要素培育: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 195

第一节 引言 196

第二节 分析框架及模型设置 198

一、相关研究回顾 198

二、数据与描述性分析 199

三、计量模型 202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206

一、全行业检验结果 206

二、分行业检验结果 210

三、总结与启示 221

本章小结 223

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225

参考文献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