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非遗”还是“无形”?——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的思考&徐新建 1
专论 3
自由与多样性:作为地方知识的文化遗产&(澳大利亚)卢端芳 3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遗产 31
栏目导言:从“遗产”的角度看多民族文学&梁昭 31
中国文化与文学再认识&张炯 33
美国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文学&(美国)胡其瑜等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宜州“刘三姐文化”&梁昭 64
田野考察 79
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徐新建 79
历史书写 113
人面烛龙、神树烛龙即蜀龙、蚕龙——三星堆“蟹睛人面”的新研究&萧兵 113
历史记忆的空缺之一:公共知识分子徐志摩&(新西兰)王一燕 143
两岸与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相关比较&张朋园、黄克武等 154
“非遗”视界 175
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彭兆荣 175
谈“工”说“艺”:关于刺绣工艺的几个问题&徐艺乙 187
苗族刺绣纹样与楚帛画的对比研究&范明三 203
生者与死者的节日:喀什维吾尔古尔邦节节日仪式描述&姑丽娜尔·吾甫力 213
吕洞宾形迹考&冯广宏 228
个案专题:易经遗产 241
栏目导言:易经遗产与民族互动 241
特克斯考古记&龚鹏程 242
易学对新疆特克斯八卦城选址规划的影响——八卦城“风水”浅析&杜殿卿 250
彝文献记载的先天八卦文化体系及其社会实用性概论&龙正清 256
对话与访谈 273
“文化表述”:关于表述问题的多学科对话&叶舒宪、王明珂、赵毅衡、彭兆荣、牟延林、徐新建 273
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访谈录&罗安平、付海鸿 295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