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此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价值 1
(一)以往学术界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1
(二)研究此课题的学术价值 8
(三)研究此课题的现实意义 17
二 与研究相关的概念和范畴释义 18
(一)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8
(二)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心理 21
(三)政治心理和民族心理 24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25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 25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25
第一章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心理动因 29
一 把社会主义建设好——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 30
(一)自我实现是毛泽东的人生理想 31
(二)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2
(三)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是毛泽东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33
(四)“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一次尝试 36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反映了毛泽东的新村主义情结 41
(一)早年毛泽东的新村主义信仰和实验 41
(二)毛泽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心理动因:把早年的新村梦想变成现实 44
(三)新村主义与人民公社理想的契合之处 45
三 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使毛泽东试图通过“大跃进”运动让中国快速富强 52
(一)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使毛泽东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悲情意识 52
(二)毛泽东希望中国迅速强大起来,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54
四 国际环境导致的紧迫感——“大跃进”运动的外部激励因素 57
(一)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国家及苏联的强大使毛泽东产生了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58
(二)实施赶超战略以冲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包围 63
(三)在社会主义阵营内赶超热潮驱动下产生的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心理 68
五 毛泽东超越资本主义的精神使他决心发动“大跃进”运动战胜资本主义 73
(一)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态度 73
(二)国内国际资本主义的表现使毛泽东试图通过“大跃进”运动超越资本主义 83
六 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使毛泽东决心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84
(一)毛泽东独立的个性与独立自主地搞革命的经验和思路 85
(二)毛泽东对苏联轻视和干涉中国心存不满 88
(三)毛泽东对照抄苏联模式不满意,决定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89
(四)中国“自己的方法”所包含的内容 92
七 藐视一切困难的个性、成功的经验导致的乐观和自信 103
第二章 毛泽东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及其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106
一 急于求成的心理 106
(一)在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方面一度追求高速度 106
(二)在生产关系上一度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和提前过渡到共产主义 110
(三)在经济发展的具体进程上一度追求高指标 111
二“人定胜天”的心理 114
(一)毛泽东具有向困难挑战的意志品质 114
(二)“人定胜天”的心理变成“大跃进”的精神力量 117
三 怀旧情结和思维定势,使毛泽东习惯用战争年代的“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 118
(一)用战争年代搞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方式搞“大跃进” 121
(二)迷恋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肯定人民公社的“三化” 124
(三)用抓革命的方法来促进经济建设 127
四 毛泽东对社会心理的错误识别 128
(一)毛泽东过高估计了干部和民众的积极性与热情 128
(二)对干部和民众的动机和意愿有错误识别的成分 129
五 毛泽东的自我反省意识和纠“左”行为 133
(一)自我意识和毛泽东对“大跃进”运动的反省 134
(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生产力发展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138
(三)纠正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盲目心理和“左”的做法 141
(四)纠正“五风” 144
六 毛泽东的个体心理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152
(一)毛泽东的个体心理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152
(二)毛泽东的领导心理和行为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156
第三章 影响“大跃进”运动期间社会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159
一 社会制度的变迁对“大跃进”期间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59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干部和民众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160
(二)由对新制度的拥护变为对“大跃进”运动的拥护 162
二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体制的影响 165
三 群体规范造成的群体压力的影响 167
(一)群体的主要价值标准:热爱党和社会主义 168
(二)群体行为规范:是否冒进和搞“五风” 171
四 中国传统政治心理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175
(一)好面子、求同、法不治众的传统文化心理对“大跃进”期间的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77
(二)“唯上是从”的政治心理对盲从心理的影响 178
(三)传统的感恩心理与干部和民众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献身精神 180
(四)平均主义的小农心理的影响 184
五 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对“大跃进”期间从众心理的影响 185
(一)传播者传播了有关“大跃进”运动的失实的信息 186
(二)失实的信息暗示和诱导了干部和民众,并导致了他们的从众行为 192
第四章 干部和民众在“大跃进”期间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及其影响 198
一 干部和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冲天的干劲 198
(一)对“大跃进”运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198
(二)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感人的劳动场景 199
二 群体合作与竞争:“大跃进”运动中的劳动竞赛和共产主义大协作 205
(一)群体合作与群体竞争的社会心理学释义 205
(二)劳动竞赛和共产主义协作场景 206
三 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 210
(一)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的历史缘由和思维定势 210
(二)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在“大跃进”运动中的表现 211
(三)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15
四 模仿、暗示与感染导致的盲目攀比和极度浮夸 216
(一)群体压力和群体间的模仿与感染导致高指标 216
(二)各行各业极度浮夸的非理性狂热 221
(三)“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狂热 232
(四)对浮夸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33
五“大跃进”运动中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及其对运动的影响 237
(一)从众的社会心理学释义 238
(二)导致“大跃进”运动中从众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239
(三)“大跃进”期间的从众行为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 244
(四)“大跃进”运动中从众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251
(五)从众行为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及其当代启示 253
六“大跃进”运动中的盲从行为及其对运动的影响 254
(一)服从的社会心理学释义 254
(二)“大跃进”期间干部和民众对毛泽东盲目服从的原因 255
(三)对毛泽东盲目服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57
(四)盲目服从行为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61
第五章 历史的结论和启示 263
一 历史的结论 264
(一)“大跃进”运动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264
(二)从社会心理对“大跃进”运动的反作用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69
二 历史的启示 274
(一)民众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欲求、情绪和意愿 274
(二)各级领导要准确识别社会心理以制定符合民意的政策 275
(三)优化社会心理是人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要求 276
参考文献 282
一 中文著作 282
二 外文著作 290
三 报纸、杂志 291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