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正华,史红亮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3738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分析总结了国际通道的定义、分类、主要特征、主要功能,综述了与国际通道发展有关的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聚散效应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贸易引力理论等理论;对国际通道进行多角度经济学分析,包括复合区位的经济学分析、贸易要素流动的经济学、国际通道区产业结构演替分析,国际通道的边界效应分析、聚散效应经济学分析、点—轴经济学分析和便利性经济学分析。本书还就西伯利亚国际通道、新亚欧大陆桥等六个世界著名国际通道进行经济学分析;针对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践,进行了基于引力模型的滇越、桂越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效应比较分析、对云南国际通道的交通便利化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第一章 国际通道绪论 1

第一节 国际通道的定义和分类 1

一、国际通道的定义 1

二、国际通道的分类 3

第二节 国际通道的主要特征 5

一、结构变化的阶段性 5

二、构成要素的系统性 6

三、参与主体的互利性 6

四、合作方式的多元性 7

五、支撑腹地的广阔性 7

六、经济影响的带动性 7

七、通道分布的地理性 7

八、发展需求的导向性 8

九、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8

第三节 国际通道的主要功能 8

一、跨国规模运输功能 9

二、促进国际经贸功能 9

三、要素聚散功能 10

四、促进次区域合作功能 11

第四节 国际通道的理论基础 12

一、区位理论 13

二、增长极理论 14

三、点轴开发理论 15

四、聚散效应理论 15

五、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6

六、贸易引力理论 18

第二章 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 20

第一节 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 20

一、地理区位条件 20

二、自然区位条件 21

三、交通区位条件 22

四、社会经济条件 23

第二节 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25

一、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的理论依据 25

二、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 27

第三节 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的综合评价 28

一、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的综合性 28

二、国际通道复合区位条件评价的过程 29

三、国际通道复合区位优势的确定 30

第三章 国际通道与要素跨国流动分析 33

第一节 国际通道贸易特征分析 33

一、国际通道贸易的概念 33

二、国际通道贸易与国际贸易、区际贸易的共性与区别 34

三、国际通道贸易的作用 36

四、国际通道贸易模型 37

第二节 国际通道的资本要素流动 40

一、资本跨国流动的有利因素 40

二、国际通道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1

三、国际通道跨国资本流动的特点 43

四、资本跨国流动模型 44

第三节 国际通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 46

一、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影响因素 47

二、国际通道对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影响 47

三、国际通道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48

四、劳动力跨国流动模型 50

第四节 国际通道的技术要素流动 51

一、技术跨国流动的影响因素 52

二、国际通道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扩散 53

三、技术流动对通道区经济的影响 54

四、技术的跨国流动模型 56

第四章 国际通道区产业结构演替分析 59

第一节 国际通道区产业结构演替的阶段特征 59

一、第一阶段—启动期 60

二、第二阶段—形成期 60

三、第三阶段—延伸期 61

第二节 国际通道区产业结构演替的影响因素 61

一、复合区位条件 61

二、发展阶段 62

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63

四、通道区互补性 63

第三节 莱茵河国际通道区产业结构演替 64

一、第一阶段—启动期 64

二、第二阶段—形成期 65

三、第三阶段—延伸期 66

第五章 国际通道边界效应分析 68

第一节 国际通道边界效应 68

第二节 边界效应的测算方法 69

一、引力模型测定法 69

二、趋同分析模型测定法 71

第三节 国际通道国家边界的屏蔽效应 72

第四节 国际通道边界区的中介效应 73

一、国际通道边界自然地理上的相似性 74

二、地理邻近和梯度势能 74

三、国际通道腹地优势和过境需求 74

第五节 国际通道屏蔽效应转化机制 75

一、国际通道边界效应转化的动力机制 75

二、国际通道边界效应转化的类型 78

第六章 国际通道聚散效应分析 81

第一节 国际通道聚散效应理论模型 81

一、国际通道场势 81

二、国际通道场势差 82

三、国际通道聚散效应的发生机制 83

第二节 国际通道产业聚散效应模式 84

一、国际通道产业聚散模式 84

二、国际通道产业聚散效应形成机理 85

第三节 国际通道区企业集聚的机理分析 86

一、国际通道区企业集聚剩余及其构成 86

二、国际通道区企业集聚成本剩余的实现机制 87

三、国际通道区企业集聚收益剩余的实现机制 91

第七章 国际通道点轴分析 94

第一节 点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4

第二节 国际通道区点轴开发分析 97

一、国际通道点轴开发步骤 97

二、国际通道重点发展点和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98

三、国际通道发展轴的结构 100

四、国际通道点轴开发过程 101

第三节 国际通道发展的驱动力 102

一、市场驱动 102

二、成本驱动 103

三、制度驱动 104

四、集聚驱动 105

五、地缘驱动 105

第八章 国际通道便利性分析 107

第一节 国际通道便利运输公约与政策 107

一、国际通道便利运输公约 107

二、国际通道便利运输政策 113

三、国际通道便利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114

四、国际通道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 116

第二节 国际通道通达性评价 118

一、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118

二、权重的设定 121

三、国际通道通达性指标合成 121

第三节 国际通道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123

一、国际通道项目的经济评价的内涵 123

二、国际通道便利性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124

三、国际通道基础设施项目的费用与效益 124

第九章 世界著名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32

第一节 西伯利亚国际通道 132

一、西伯利亚国际通道概况 132

二、西伯利亚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33

第二节 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 137

一、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概况 137

二、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38

第三节 密西西比河国际通道 144

一、密西西比河国际通道概况 144

二、密西西比河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46

第四节 莱茵河国际通道 148

一、莱茵河国际通道概况 148

二、莱茵河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49

第五节 泛亚国际通道 153

一、泛亚国际通道概况 153

二、泛亚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 155

第十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滇越、桂越双边贸易边界效应比较分析 160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进展 160

第二节 中越贸易背景及特征分析 162

一、阶段特征 162

二、进出口结构特征 163

三、滇越贸易特征 164

四、桂越贸易特征 165

第三节 边界效应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 166

第四节 滇越、桂越双边贸易边界效应的测算 167

一、调整距离D的构建 167

二、滇越、桂越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及其含义 168

第五节 滇越、桂越贸易边界效应的转化 173

第十一章 云南实施“GMS便利运输协定”现状及对策 174

第一节 云南国际通道运输便利化合作 174

一、国际道路便利运输公约 174

二、“GMS便利运输协定”的核心内容及要求 177

三、“GMS便利运输协定”对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 181

四、云南主要出境公路通道及口岸 191

第二节 实施现状与“GMS便利运输协定”的差距评估 195

一、组织机构方面评估 195

二、政策法规方面评估 198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评估 199

四、人员、资金投入方面评估 204

五、培训与宣传方面的评估 204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评估 206

七、口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评估 208

八、技术标准方面评估 209

九、实施监督方面的评估 210

第三节 云南实施“GMS便利运输协定”的主要问题 211

一、“GMS便利运输协定”本身存在的问题 211

二、国家层面存在的问题 212

三、云南实施“协定”中存在的问题 215

第四节 云南实施“GMS便利运输协定”便利化对策 221

一、便利化推进目标 221

二、便利化推进路径 222

三、云南进一步实施“GMS便利运输协定”的分部门对策 224

参考文献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