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篇 1
第一章 受案范围 3
第一节 立法政策和司法政策 3
第二节 可诉行政行为的界定 7
一、如何界定可诉的行政行为 7
二、如何界定不可诉的行为 12
三、如何解释行政诉讼法中的排除条款的问题 15
第三节 关于行政行为性质的相对性 21
一、行政行为的性质是否固定不变 21
二、行政行为的性质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22
三、行政行为的性质受司法政策左右 24
四、对象数量影响行政行为性质 26
五、司法自由裁量权决定行政行为的性质 27
第四节 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及相关制度安排 29
一、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 29
二、纯粹事实问题判断 31
三、既涉及事实问题判断又涉及法律问题判断的准行政行为 33
四、如何弥补制度安排上的缺陷 35
第五节 行政奖励和行政合同的行为性质 37
一、关于行政奖励行为的问题 37
二、关于行政合同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39
三、关于人身权、财产权以外权利的司法救济问题 40
第二章 管辖 43
第一节 有关管辖分工的问题 43
一、内部分工和管辖 43
二、关于行政复议后引起的行政案件的管辖问题 44
第二节 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及管辖权异议 46
一、级别管辖 46
二、关于涉及人身权的地域管辖问题 47
三、关于管辖异议的问题 49
第三章 诉讼参加人 50
第一节 如何界定原告资格 50
第二节 如何定义行政诉讼被告 55
一、关于行政复议与适格被告之间关系的问题 56
二、关于如何设定共同被告条件的问题 57
三、关于如何界定适格被告与行政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 58
四、关于行政相对方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问题 61
第三节 关于行政主体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问题 62
第四章 起诉与受理 64
第一节 有关受理的几个问题 64
一、关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具体程序问题 64
二、关于行政复议程序与受理案件的关系问题 65
三、关于保护当事人诉权与防止滥用诉权的关系问题 67
四、关于对重作具体行政行为起诉的问题 69
第二节 关于起诉期限的几个问题 70
一、未告知相对人起诉期限情况下起诉期限的计算 70
二、相对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情况下起诉期限的计算 73
三、相对人诉行政机关不作为的起诉期限 74
第五章 审理与裁判 77
第一节 有关一审诉讼程序的几个问题 77
一、关于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裁定的条件问题 77
二、关于原告变更诉讼请求的问题 81
三、关于合并审理和申请回避的条件 82
四、法院主动采取财产保全的权力和先予执行案件范围的扩大 84
五、关于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确认判决和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86
六、关于中止诉讼与终结诉讼的问题 87
七、关于行政复议决定与法院判决结果的关系问题 90
八、关于如何解释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问题 91
九、关于保护诉权原则的运用问题 93
第二节 有关行政裁判的几个问题 95
一、关于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问题 95
二、关于确认判决的问题 98
三、关于法院的其他处理方式问题 103
四、关于限定期限的问题 105
五、关于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一并审理的问题 106
六、关于裁判文书的法律规范援引问题 108
第三节 有关再审程序的几个问题 109
一、何谓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中规定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109
二、再审程序的引起和检察机关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尴尬地位 111
三、再审裁判的效力及相关的程序性问题 113
第六章 裁判的执行和非诉执行 117
一、行政裁判的内涵和执行措施 117
二、关于申请期限和管辖权问题 119
三、关于申请执行的条件问题 120
四、关于权利人的申请权问题 124
五、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126
六、非诉执行案件的审查标准 127
七、关于强制拆迁措施由何机关实施的问题 130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篇 135
第一章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 137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念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137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 137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 138
第二节 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 140
一、被告应当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 140
二、应当要求被告提供全部证据 142
三、被告提供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属于证据 147
第三节 原告、第三人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 148
一、原告承担推进举证责任 149
二、原告应当承担的特殊说服举证责任 153
三、关于原告应否承担诉授益行政行为的举证责任问题 155
四、关于第三人应否承担举证责任的问题 157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 159
一、关于被告举证期限的问题 159
二、关于原告和第三人的举证期限问题 162
第五节 当事人补充证据 166
一、司法解释对当事人补充证据制度的完善 166
二、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二条和第九条的理解 167
三、法院对当事人举证事项负有告知义务 171
第二章 提供证据的要求 173
第一节 对当事人提供各类证据的要求 173
一、对提供书证的要求 173
二、对提供物证的要求 176
三、对提供视听资料的要求 178
四、对提供电子证据的要求 179
五、对提供证人证言的要求 180
六、对提供鉴定结论的要求 181
七、对提供现场笔录、勘验笔录的要求 183
第二节 对当事人提供特殊证据的要求 184
一、对提供域外证据的要求 184
二、对提供外文文书和外语视听资料的要求 188
三、对提供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证据的要求 189
第三节 提交与接受证据和庭前证据交换程序 190
一、关于提交与接受证据的要求问题 190
二、庭前证据交换程序 192
第三章 调取和保全证据 196
第一节 调取证据 196
一、关于法院应否调取证据的问题 196
二、关于法院主动调取证据的范围问题 197
三、关于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调取证据的范围问题 200
四、关于申请调取证据的要求问题 202
五、关于申请调取证据的程序问题 204
六、关于委托调取证据的程序问题 206
第二节 保全证据 207
一、关于申请保全证据的条件问题 207
二、保全证据的具体措施及保全证据见证 210
第三节 与鉴定、勘验相关的程序问题 211
一、有关鉴定程序的问题 211
二、有关勘验现场程序的问题 217
第四章 质证 219
第一节 行政诉讼质证模式的选择 219
一、当今世界各国诉讼质证的主要模式 219
二、我国行政诉讼质证模式的选择 220
三、行政诉讼质证的主体 221
第二节 庭审质证的范围 222
一、关于确定质证范围的原则问题 222
二、关于在不同审级中哪些证据需要庭审质证的问题 223
三、适用有关庭审质证范围的司法解释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227
第三节 质证程序 228
一、关于质证方式的问题 228
二、关于质证内容的问题 230
三、关于证据的出示问题 232
四、关于交叉询问的问题 234
五、关于质证中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问题 235
第四节 证人出庭作证 237
一、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及排除情形的问题 237
二、关于证人的资格问题 239
三、关于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的问题 241
四、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几个程序性问题 244
五、关于证人陈述证言的要求及意见证据规则的问题 247
第五节 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出庭接受询问或说明 248
一、关于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的问题 248
二、关于专家辅助人出庭说明的问题 251
第五章 认定证据规则中的基本问题 254
第一节 证明要求和认证的基本原则 255
一、证明要求 255
二、认定证据的基本原则 257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259
一、关于我国行政诉讼应当适用何种证明标准的问题 260
二、关于各种证明标准的适用问题 262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267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 267
二、审查证据合法性的方法 268
三、审查证据真实性的方法及内容 269
第四节 认定证据的方式 271
一、关于当庭认证的问题 271
二、关于纠正当庭认证错误的方式问题 272
第六章 有关认定证据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规则 274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关联性规则 274
一、关联性规则的涵义 274
二、行政诉讼证据关联性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275
三、关于判断间接证据的关联性问题 276
四、关于品格证据和过去行为证据的关联性问题 279
第二节 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的效力 280
一、关于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效力问题争论的焦点 280
二、应当排除违法收集的证据的种类 282
三、关于私自录制的视听资料效力的问题 285
第三节 案卷主义规则 287
第七章 有关认定证据真实性的规则 295
第一节 行政诉讼最佳证据规则 295
一、关于行政诉讼最佳证据规则的范围问题 295
二、适用行政诉讼最佳证据规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302
第二节 鉴定结论与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 304
一、关于鉴定结论的认定问题 304
二、关于电子证据的认定问题 310
第三节 行政诉讼自认规则 312
一、关于诉讼外的自认的证明力问题 313
二、关于默示的自认的证明力问题 313
三、关于自认的适用范围问题 314
四、关于代理自认的证明力问题 315
五、关于自认的撤回问题 317
六、适用自认规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317
第四节 行政诉讼司法认知和推定 320
一、关于行政诉讼应否适用司法认知和推定的问题 320
二、关于行政诉讼适用司法认知的范围问题 321
三、关于行政诉讼推定适用的范围问题 324
四、关于妨碍举证的推定问题 325
五、关于行政诉讼司法认知和推定可否反驳的问题 326
六、适用司法认知和推定需要注意的问题 327
第五节 排除真实性规则与补强证据规则 329
一、关于排除真实性规则的问题 329
二、关于补强证据规则的问题 332
三、排除真实性规则与补强证据规则的同异 336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篇 339
第一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受理范围上的关系 341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衔接 341
一、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在受案范围规定上的区别 341
二、经过复议的案件是否都可以提起诉讼 343
三、民事纠纷处理决定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 344
第二节 最终裁决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 346
一、设置最终裁决应当考虑的因素 346
二、我国法律设定的最终裁决的种类 347
三、关于最终裁决与行政诉讼关系的两个问题 352
第三节 抽象行政行为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 354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标准 354
二、抽象行政行为应否纳入行政复议受案范围 355
三、抽象行政行为应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356
第二章 与复议决定有关联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359
第一节 申请人、复议第三人和利害关系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59
一、申请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59
二、行政复议第三人、利害关系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62
三、申请人、行政复议第三人、利害关系人在行政赔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66
第二节 被申请人、复议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 369
一、被申请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369
二、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71
三、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赔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374
第三章 关于不服复议决定诉讼案件的受理问题 377
第一节 复议受理与诉讼受理的衔接关系 377
一、选择复议与诉讼的衔接关系 377
二、前置复议与诉讼的关系 382
第二节 受理与复议有关案件的条件 393
一、必须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起诉条件 394
二、原告必须在法定起诉期限内提起诉讼 398
三、起诉的其他条件 406
第四章 有关诉讼程序的几个问题 411
第一节 关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 411
一、关于对诉讼或复议期间申请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问题 411
二、有关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未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问题 413
三、单行法律中有关申请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的适用问题 413
第二节 有关合并审理的几个问题 414
一、有关与复议决定有利害关系的人均提起诉讼的合并审理问题 415
二、有关对就同一事实作出的若干具体行政行为起诉的合并审理问题 416
三、有关行政赔偿案件的合并审理问题 417
四、有关诉因不同的事实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合并审理问题 418
第三节 有关撤诉的几个问题 419
一、有关被告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 420
二、有关原告不撤诉或撤诉未获准许的处理问题 421
三、对在审理不履行复议职责案件中被告作出复议决定的处理问题 422
合法性审查及行政赔偿篇 423
第一章 关于对是否超越职权的审查 425
第一节 关于超越部门管辖权的问题 425
一、部门管辖权的概念及特征 425
二、部门管辖权的授权形式 426
三、超越部门管辖职权的表现形式 428
四、判断是否超越部门管辖职权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432
第二节 关于超越层级管辖权的问题 442
一、层级管辖的授权形式 443
二、层级管辖职权转移 444
三、超越层级管辖职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445
四、判断层级管辖职权时应注意的问题 446
第三节 关于超越地域管辖职权的问题 450
一、确定地域管辖权的原则 451
二、超越地域管辖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452
第四节 关于超越法定事务职权的问题 454
一、确定法定事务职权的原则 454
二、超越法定事务职权的表现形式 456
第五节 审查是否存在超越职权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458
第二章 关于对有无违反法定程序的审查问题 463
第一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制度 463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463
二、行政程序的种类 464
三、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465
四、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466
第二节 关于审查行政程序是否合法的依据问题 468
一、依据法律、法规中有关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 468
二、参照规章中的行政程序规定 468
三、参考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行政程序的规定 469
四、法律规范中有关行政程序问题规定不一致的适用问题 470
第三节 关于审查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方式及具体内容的问题 470
一、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方式 470
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反法定程序的具体内容 471
第三章 关于对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审查问题 481
第一节 主要证据不足的含义 481
第二节 主要证据不足的表现形式 482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不清或者没有认定事实 482
二、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 483
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责任主体错误或证据不足 483
四、将行政相对人的身份、责任能力认定错误或未查清,导致行政相对人承受不应承受的责任 486
第四章 关于对适用法律规范是否正确的审查问题 487
第一节 关于审查依据的问题 487
一、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87
二、参照规章 489
三、如何对待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491
第二节 关于对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条的审查问题 491
一、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和内容条件 492
二、如何判断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条 493
三、审查判断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条的方法 494
四、判断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条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94
第三节 关于审查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律规范是否有效的问题 495
一、审查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否具有时间效力 496
二、审查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否具有空间效力 499
三、审查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否具有人和事的效力 501
四、审查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在内容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502
五、适用法律规范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505
第四节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510
一、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含义 510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表现形式 511
第五章 关于对是否存在滥用职权问题的审查问题 516
第一节 滥用职权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516
第二节 滥用职权的种类 521
一、目的不良 521
二、未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 522
三、考虑了不应考虑的因素 522
四、反复无常 523
五、违反均衡原则 524
第三节 如何审查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的问题 524
一、审查是否存在滥用职权问题的步骤 524
二、判断是否存在滥用职权问题方法 526
三、滥用职权与明显不当的区别 527
第六章 关于对是否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问题的审查问题 529
第一节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概述 529
一、法定职责的概念和种类 529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概念及特点 530
第二节 审查是否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几个问题 532
一、关于举证责任承担的问题 532
二、关于举证内容问题 534
三、关于庭审调查问题 538
第七章 关于对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审查问题 540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 540
一、国家承担涉及人身行政赔偿责任的行为 540
二、国家承担涉及财产行政赔偿责任的行为 548
三、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的情形 555
第二节 关于对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资格审查问题 557
一、对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审查 557
二、对被告是否是适格的赔偿义务机关的审查 561
第三节 关于审理行政侵权赔偿案件程序的几个问题 564
一、关于审理行政侵权赔偿案件的内容和顺序问题 564
二、关于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的问题 565
三、关于刑事诉讼与行政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 566
第四节 关于对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审查问题 566
第五节 对行政赔偿的方式和数额的确认 568
一、行政赔偿的方式 569
二、赔偿的标准 570
第六节 关于几类特殊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问题 572
一、关于对混合过错的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问题 572
二、关于对不履行法定职责及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问题 573
三、关于对登记类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问题 575
后记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