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项目概况 1
1.1.1立项背景 1
1.1.2技术路线 1
1.1.3研究过程 2
1.1.4成果与效果 4
1.2山西省水生态系统概况 5
1.2.1自然地理 5
1.2.2社会经济 5
1.2.3水生态系统 6
1.2.4面临的主要问题 8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
2.1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
2.1.1国外研究现状 14
2.1.2国内研究现状 16
2.2植被与水循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9
2.2.1覆被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19
2.2.2植被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20
2.2.3土壤水分对植被的影响 22
2.3水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23
2.3.1生态分区 25
2.3.2水文分区 29
2.3.3生态水文分区 32
2.3.4区划方法 34
2.4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现状 35
第3章 水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基础 38
3.1水生态系统分区理论 38
3.1.1分区指标体系 38
3.1.2主要指标数据及分区评价 39
3.1.3山西省水生态系统分区 50
3.2植被与流域水循环相互作用机理 55
3.3山西省水生态系统总体评价 62
3.3.1坡面生态系统 62
3.3.2河流廊道生态系统 67
3.3.3地下水系统 68
3.3.4煤炭开采区 79
3.3.5饮水水源地 82
第4章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指标体系 83
4.1河流廊道系统保护与修复指标 83
4.1.1河流廊道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83
4.1.2河流廊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体系 83
4.2地下水系统保护与修复指标 85
4.2.1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86
4.2.2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体系 86
4.3采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 86
4.3.1采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87
4.3.2采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体系 87
4.4水土流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 89
4.4.1晋西黄土高原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89
4.4.2晋西黄土高原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体系 89
4.5饮水安全保障指标 91
4.5.1饮水安全目标 91
4.5.2饮水安全指标体系 92
第5章 典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93
5.1河流廊道修复技术及应用 93
5.1.1河道整治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93
5.1.2入河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应用 97
5.1.3生态水量调控技术及应用 103
5.2地下水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106
5.2.1地下水控采技术及应用 106
5.2.2岩溶泉域保护技术及应用 112
5.2.3地下水水位监测技术及应用 117
5.3采煤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118
5.3.1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及应用 118
5.3.2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 121
5.4水土流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124
5.4.1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及应用 124
5.4.2基于数字流域模型的淤地坝规划技术 130
5.4.3水土流失治理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133
5.5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 135
5.5.1水质问题解决方案 135
5.5.2水量问题及饮水保证率问题及解决方案 136
第6章 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 139
6.1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 139
6.1.1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理论 139
6.1.2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方法 141
6.1.3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特点 141
6.2面向生态的河流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142
6.2.1目标函数 143
6.2.2约束条件 143
6.2.3模型主要计算模块 145
6.2.4模型水量平衡计算 146
6.2.5配置模型运行策略 147
6.3山西省河流生态系统用水配置 149
6.3.1研究分区 149
6.3.2主要河道断面控制 151
6.3.3规划水平年河道供水分析 153
6.3.4规划水平年需水分析 155
6.3.5水生态系统方案设置 170
6.3.6河道生态供水配置及分析 172
6.3.7各水平年方案总结 189
第7章 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价值评价技术 195
7.1水生态系统修复价值评价的理论框架 195
7.2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价值评价技术 196
7.2.1重点河流廊道 196
7.2.2地下水系统 202
7.2.3煤炭开采区 204
7.2.4水土流失区 205
7.2.5饮水安全 206
7.3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价值评价结果 207
7.3.1重点河流廊道 207
7.3.2地下水系统 210
7.3.3煤炭开采区 210
7.3.4水土流失区 210
7.3.5城乡饮水区 211
7.3.6价值总量 211
第8章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 213
8.1汾河清水复流工程 213
8.1.1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 213
8.1.2源头雷鸣寺泉域保护 214
8.1.3滨河湿地修复 215
8.1.4汾河河道疏浚及岸坡整治 215
8.2娘子关泉域保护 217
8.2.1泉源区非点源污染控制 217
8.2.2工业污染源控制 217
8.2.3泉口景区建设 218
8.2.4泉源水土保持绿化工程 218
8.3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218
8.3.1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分布 218
8.3.2汾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 218
8.3.3汾河流域地下水关井压采 219
8.3.4汾河流域地表水替代水源网络 220
8.4采煤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21
8.4.1古交煤矿矿坑水综合利用 222
8.4.2煤矸石综合利用 223
8.4.3采煤区生态复垦 223
8.5水土流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224
8.5.1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224
8.5.2淤地坝建设 225
8.5.3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225
8.5.4荒滩整治与坡改梯 225
8.6水污染治理与水源地保护 226
8.6.1滹沱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 226
8.6.2漳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27
8.6.3神头泉水源地保护 227
8.6.4郭庄泉水源地保护 229
8.7保障措施 231
8.7.1法律法规保障 231
8.7.2制度保障 231
8.7.3工程与技术保障 232
8.7.4资金保障 232
8.7.5社会保障 233
8.8相关政策建议 233
8.8.1积极推动地方水生态系统保护法规出台 233
8.8.2完善并落实各项水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233
8.8.3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和技术建设 234
8.8.4确保水生态系统保护资金支持 234
8.8.5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235
第9章 基本结论与展望 236
9.1基本结论 236
9.2主要创新点 237
9.3研究展望 238
参考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