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后果&王恭平 1
绪论篇 关于属性学 3
第一章 命题立论基础和研究指向 3
一、什么是人的属性 3
二、什么是属性学 5
三、为什么要研究人的属性、创建人的属性学说 6
四、人的属性和属性学命题成立吗 11
五、属性学研究什么 17
六、属性学任务 18
七、属性学要突破的核心点 18
八、属性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8
九、属性学意义 18
十、属性学性质和范畴 18
状态篇 人的属性 23
第二章 人体生命二元构成和属性存在 23
一、人形成 23
二、人体生命一般生物意义 23
三、人体生命特殊意义 24
四、人体生命延续生灭 25
五、人体生命二元构成和属性客观存在 25
六、人体构成划分客观科学性 28
七、人体生命行为构成 29
八、人体构成划分和确立属性存在意义 32
第三章 人的属性生成 34
一、人的属性生成条件 34
二、人的属性生成过程 35
三、人的属性生成机理 35
四、人的属性生成原因、依据 36
五、人的属性生成方式、途径 37
六、人的属性生成状态 38
七、人的属性延续和生灭 40
八、人的属性同异 41
九、人的属性特点 43
第四章 人的属性范畴和定义 45
一、人的相对性 45
二、人的属性范畴 47
三、人的属性统一、整体性 48
四、人的属性位置 49
五、人的属性定义 52
六、人的属性释义 53
七、人的属性界定 54
八、人的属性同其他概念区别与联系 54
第五章 人的属性状态 58
一、功能性 60
二、一般表现性 65
三、善恶表现性 101
四、倾向交换性(欲望) 131
五、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161
六、基本属性和高层次属性 161
七、天生性属性和成长性属性 163
八、强势属性和弱势属性 164
九、属性间关系 164
十、属性优点和弱点(优质属性和劣质属性) 165
十一、属性两面性、矛盾性 167
十二、属性稳定存在与动态随机表现、作用性 168
第六章 人的属性存在表现 170
一、人的属性存在方式 170
二、人的属性表现原因、依据 171
三、人的属性表现方式、状态 171
四、人的属性表现方向 173
五、人的属性表现内容 173
六、人的属性表现层次 174
七、人的属性表现过程 174
八、人的属性表现区间 175
九、人的属性表现强度 175
十、人的属性表现特点 176
十一、人的属性表现随机性意义 177
十二、人的属性表现结果 177
第七章 人的属性作用 178
一、人的属性作用特点 178
二、人的属性作用原因、依据 180
三、人的属性作用对象 180
四、人的属性作用方式 180
五、人的属性作用方向 181
六、人的属性作用内容 181
七、人的属性作用层次 182
八、人的属性作用过程、步骤、状态 183
九、人的属性作用强度 185
十、人的属性作用结果 186
第八章 人的属性发展变化 188
一、事物属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普遍性 188
二、人的属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客观性 189
三、人的属性发展变化依据和条件 189
四、人的属性发展变化方式 191
五、人的属性发展变化方向 193
六、人的属性发展变化特点 196
七、人的属性发展变化路径、步骤、状态 197
八、人的属性发展变化阶段性 198
九、人的属性发展变化结果 202
关系篇 人的属性对人、社会、自然作用及被作用 205
第九章 人的属性与人 205
一、人的属性与人的意识 205
二、人的属性与人直观表现 214
三、人的属性与人直观善恶 254
四、人的属性与人的需求 260
五、人的属性与人的行为 276
六、人的属性与人生 302
七、人的属性与人的谋生 322
八、人的属性与人的交往 332
九、人的属性与人的变化 336
十、人的属性与人的改善 337
十一、人的属性与人的发展 340
第十章 人的属性与人类社会 342
一、人的属性与社会形成 342
二、人的属性与人的结合 345
三、人的属性与社会形态 348
四、人的属性与社会基本活动 350
五、人的属性与社会现象 367
六、人的属性与社会机制 382
七、人的属性与社会实质 388
八、人的属性与社会矛盾和基本矛盾运动 391
九、人的属性与社会管理 397
十、人的属性与社会制约 414
十一、人的属性与社会整合 416
十二、人的属性与社会改善(执政改善) 418
十三、人的属性与制度(政权)更续 420
十四、人的属性与社会发展 426
第十一章 人的属性与自然 434
一、人的属性与自然关系 434
二、人的属性与自然改造客观性 434
三、人的属性与自然改造方向 435
四、人的属性与自然改造特点 436
五、人的属性与自然改造后果 437
第十二章 属性被作用和互动发展 440
一、属性被作用 440
二、属性与实践、社会、自然互动发展 446
第十三章 结构·属性·人·社会·自然结局 450
一、自然结局 450
二、人体生命和肉体结构结局 452
三、属性结局 453
四、人结局 455
五、社会结局 456
作为篇 命运在自己手中 461
第十四章 作为和使命 461
一、人对自身属性和意识行为及自然社会有作为 461
二、人必须对自身属性和意识行为及社会自然有作为 465
三、人的使命 466
第十五章 掌控自己 467
一、循着属性顺应自我 467
二、利用属性塑造自我 469
三、满足属性实现自我 473
四、驾驭属性成就自我 474
五、超越属性超越自我 476
六、抑制属性战胜自我 481
七、宽容属性解脱自我 484
八、改善属性完善自我 486
第十六章 掌控社会 488
一、承认属性承认社会 488
二、顺应属性依存社会 489
三、驾驭属性掌控社会 489
四、超越属性塑造社会 490
五、抑制属性改善社会 491
六、宽容属性宽容社会 491
七、改造属性提升完善社会 492
第十七章 掌控自然 493
一、顺应属性利用自然 493
二、满足属性塑造自然 493
三、抑制属性保护自然 494
结论篇 归纳结论 497
第十八章 学说归纳 497
一、关于属性学概念性质的学说结论 497
二、关于人的属性本身的学说结论 497
二、关于人的属性对人、社会、自然作用学说结论 513
四、关于人对自身属性能动作为学说结论 521
五、关于人的属性和属性学现实意义学说结论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