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方法 8
1.3 资料来源 13
1.4 体例说明 17
1.5 各章简介 18
第二章 果摄韵母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24
2.1 果摄韵母字的演变类型 24
2.2 果摄韵母字的其他读音层 31
2.3 小结 38
第三章 麻佳韵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40
3.1 麻佳韵字的主要读音层 41
3.2 麻佳韵字的特字读音 55
3.3 麻佳韵字的文白异读 60
3.4 从麻佳韵字论吴语与其他东南方言的关系 67
3.5 小结 71
第四章 鱼虞韵字的白读音及其语音史背景 73
4.1 汉语方言的鱼和虞 74
4.2 南朝吴语的虞尤相混层[iu] 81
4.3 南宋吴语的鱼韵白读[i] 89
4.4 早期吴语的鱼韵庄组字 97
4.5 小结 99
第五章 支微入虞:共时类型与历时蕴涵 102
5.1 支微入虞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 103
5.2 支微入虞形成的阶段性 125
5.3 支微入虞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132
5.4 小结 144
第六章 流摄韵母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146
6.1 侯韵字的读音及其演变类型 146
6.2 对侯尤韵字演变问题的讨论 154
6.3 从汉语史看侯尤韵唇音字的读音 158
6.4 小结 162
第七章 寒韵字演变特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164
7.1 引言 164
7.2 寒韵字在吴语中的南朝与晚唐层次 167
7.3 寒韵字在闽语中的南朝与晚唐层次 179
7.4 小结 182
第八章 曾梗摄韵母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184
8.1 曾梗摄字的文白异读 184
8.2 从方言和文献看曾梗摄韵母字的圆唇读音 192
8.3 梗臻深摄韵母字的圆唇化 196
8.4 小结 200
第九章 从比较音韵论杭州音系的性质 202
9.1 杭州方言与《切韵》 204
9.2 杭州方言与近代官话 206
9.3 杭州方言与其他吴语的共享创新 215
9.4 小结 219
第十章 从比较音韵论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 220
10.1 引言 220
10.2 齐韵字的今读韵母 221
10.3 咸山摄三四等有别 225
10.4 虞尤相混 227
10.5 寒韵字的南朝与晚唐层次 230
10.6 通摄字的非圆唇读音 236
10.7 小结 238
第十一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240
11.1 语言层次理论 243
11.2 词汇扩散理论 255
11.3 比较方法 257
11.4 结构分析 259
11.5 类型学方法 264
11.6 文献的价值与局限 265
11.7 结语 269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89
索引 293
专家评审意见&石汝杰 297
专家评审意见&王福堂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