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哲学形态学”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1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 13
引论 13
第一章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产生 15
第一节“新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5
第二节“新唯理论” 20
第三节从“新唯理论”向“新唯物主义”的转变 24
第四节“新唯物主义”立场的初步确立 31
第二章“新唯物主义”的提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酝酿 47
第一节“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 47
第二节“现实人道主义” 65
第三节“新唯物主义” 79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构建 82
第一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证基础 82
第二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体系构建 88
第三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问世和实践化 100
第四章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105
第一节 欧洲革命经验总结 106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 117
第三节古代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 125
第五章 恩格斯对“现代唯物主义”的构建 130
第一节“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30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 142
第三节“现代唯物主义” 147
第二编:俄苏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155
引论 155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 157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的革命道路 157
第二节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158
第三节 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重点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 165
第二章 列宁的作为“战斗的唯物主义”的“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176
第一节 列宁的哲学活动和哲学体系的特点 176
第二节 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战斗的唯物主义” 179
第三章 布哈林的以“平衡论”为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 202
第一节 布哈林的平衡哲学 203
第二节 德波林对布哈林平衡论的批判 208
第三节 列宁对布哈林的平衡论的态度 215
第四章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26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确立 227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 228
第三节 关于对布哈林平衡论的批判 239
第三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245
引论 245
第一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247
第一节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248
第二节 柯尔施的总体理论 264
第三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277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291
第一节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291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结合哲学 313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352
第三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64
第一节由《存在与虚无》向《辩证理性批判》的转向 365
第二节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 369
第四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81
第一节“症候式”的阅读方法与结构主义方法论 382
第二节 马克思思想的“认识论断裂” 386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差别 391
第四节 多元决定的历史观 396
第五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400
第一节 马尔科维奇的辩证人类学 401
第二节 科拉科夫斯基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416
第六章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436
第一节 布兹加林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440
第二节 奥伊泽尔曼的反思的马克思主义 448
第四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毛泽东的以方法论为特色的广义“认识论” 461
引论 461
第一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确立 472
第一节 早期思想启蒙和对新思想的不断追求 473
第二节 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477
第三节“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485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494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494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行程 504
第三章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 512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建构之初 512
第二节《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515
第三节《实践论》、《矛盾论》的丰富内容 519
第四节《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及《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贡献 526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和群众观点 532
第一节 对主观主义的揭露和清算 532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全面形成 537
第三节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系统阐述 541
第四节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新发挥 54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哲学的新贡献 550
第一节 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建设 550
第二节 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552
第三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新阐发 559
第四节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新阐发 564
第五节 把斗争绝对化——毛泽东晚年的哲学失误 570
第六章 走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 574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574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原著的研究 579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分支学科的探索 584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体系建构的创新 601
编后记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