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宋都市空间的生态进化与瓦舍文化的发展 1
第一节 唐代都市空间的生态失衡与瓦舍文化的兴起 1
一、唐代都市空间的封闭与“市人小说”的贵族化 2
二、“说话”源于寺院的口头叙事 9
三、唐代寺院的开放与“说话”的兴起 13
第二节 宋代都市空间的变革与瓦舍文化的兴盛 19
一、坊墙的倒塌与勾栏的出现 20
二、新街市的形成与瓦舍的出现 25
三、瓦舍文化的生态构成 28
第三节 瓦舍文化的基本特征 34
一、瓦舍文化是全民性的娱乐文化 34
二、瓦舍文化是世俗文化 42
三、瓦舍文化是现场互动文化 49
第二章 口头叙事伎艺的口头程式与创编方式——表演中的创作 56
第一节 口头程式的表现、意义及特点 56
一、口头程式的表现及意义 56
二、口头程式的特点 60
三、“话本”词义的口头属性——“话本”的口头创编特性 63
四、话本口头程式分析的样例选取 72
第二节 宋元话本的口头创编方式与口头程式 75
一、话本中的场面描写程式 75
二、话本的人物描写程式 80
三、话本的情节“收拾”程式 93
四、话本程式评价 107
第三节 话本表演语境中的“共享知识” 111
一、表演语境中的“共享知识” 112
二、表演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共享 114
三、表演语境中的地理民俗共享 130
第四节 元杂剧的编创方式与口头程式 137
一、“作家作曲伶人作白说”辨析 137
二、元杂剧的宾白程式 147
三、元杂剧的情节程式——作家与伶人协同创作 161
第三章 口头叙事伎艺的口头叙事形态 173
第一节 口头叙事伎艺在说、唱、演间的转化 173
一、由“唱”向“说”的转化——唐代俗讲、转变与“说话” 174
二、由“说”向“唱”的转化——宋代“说话”与诸宫调 190
三、由“说唱”向“演唱”的转化——宋金说唱伎艺与元杂剧的曲戏特征 207
四、傀儡戏影戏与元杂剧叙事的生成——为孙楷第“傀儡说”正名 223
第二节 口头叙事伎艺的特有形态——“合生”的原貌、渊源、得名与多种形式 241
一、“合生”的原貌 241
二、“合生”的渊源与得名 244
三、“说话”之“合生” 248
四、“合生”的多种形式 251
第三节 瓦舍的生态环境与口头叙事体制的生成 260
一、开场仪式 261
二、“说—听”互动的交流机制 270
三、“散场”程式 281
第四章 口头叙事的文本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 291
第一节 口头叙事文本化的条件 292
一、口语白话写作能力的提高 292
二、“演—撰”互动的通俗作者群的出现 302
三、读者需求层次的扩展与书坊刊刻的繁荣 316
第二节 口头叙事的文本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 328
一、口头表演体制向书面阅读体制的转化 329
二、话本文本化过程中的变异性 337
三、话本文本的生成方式与文体特征 348
四、杂剧文本的生成方式与文体演化 366
第三节 口头叙事的文本化与瓦舍的消亡 383
一、印刷媒介的介入:“口头叙事”转向“书面叙事” 384
二、口传谱系的消失:“说话”转为“说书” 388
三、瓦舍生态的失衡:综合的世俗娱乐广场变为单一的戏场 401
第五章 走向案头——书面叙事艺术举隅 403
第一节 心理叙事 404
一、叙事方式 405
二、文体制约 410
第二节 分层叙事 415
一、次故事层叙事 416
二、复合叙述者的叙事 419
三、超故事层叙事 422
四、主故事层中的跨层人物叙事 425
第三节 语境叙事 428
一、共时态语境叙事 429
二、历时态语境叙事 430
第四节 符号叙事 433
一、《红楼梦》的符号叙事体系 433
二、符号叙事与接受者 436
第五节 书面叙事与读者接受 439
一、阅读心理的二重性 439
二、书面叙事与阅读心理 443
主要参考文献 450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