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晨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022767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重大审判理论课题“审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本书通过深入武汉中院和15家基层法院、56个基层法庭广泛开展实践性调研,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调查、价值分析、管理学等方法,对当前全国法院深入推进审判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几种模式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对传统审判管理型、绩效管理型、诉讼服务型、两权关系型及内部分权制衡型等审判管理模式的作用机理和实践效果进行深度分析,认真调查研究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现状,发现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力争研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理论体系,建立对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操作规程,从而促进审判管理理论研究发展,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制度。

第一章 审判管理制度综述 1

第一节 审判管理的回顾与承继 1

第二节 现行审判管理模式及其作用 2

第三节 审判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9

第四节 构建综合性分类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13

第五节 构建综合性分类管理模式的构思 15

第二章 关于审判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思维路径 19

第一节 审判管理理念创新——服务型审判管理的构建 20

第二节 审判管理模式的创新——综合性审判管理模式的创建 22

第三节 审判管理手段创新——打造信息化、科学性的审判管理体系 25

第三章 审判管理的现代转型——从压制型向服务型的嬗变 31

第一节 现状透视:夹缝求生的独立审判 32

第二节 原因透析:多重压制的审判管理 37

第三节 价值追问:审判管理的转型定位 40

第四节 转型嬗变:服务型审判管理的制度构建 44

结语 47

第四章 探寻审判管理的成功之道——以基层法院为视角 49

第一节 来自基层的“声音” 49

第二节 问题与挑战 53

第三节 管理方法之争实为理论之争 54

第四节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路径选择 56

第五章 现阶段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重心与改革进路——对审判管理效率之维的思考 62

第一节 重心不明:影响现阶段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62

第二节 重心的探寻:现阶段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应着力于效率的提升 65

第三节 现实的反思:现阶段基层法院审判效率管理存在的问题 70

第四节 改革的进路:现阶段基层法院审判效率管理该如何向前 72

第六章 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绩效化困局与化解 76

第一节 从文件到实践:案件质量评估在层层推进中的绩效化转变 76

第二节 落空的真实与科学:绩效化损害案件质量评估的功能与价值 78

第三节 细节对全局的颠覆:绩效化令审判管理偏废、绑架审判工作 82

第四节 价值回归:从预设目标出发解当下困局 85

结语 90

第七章 分化与弥合:审判权运行中的结构性利益与司法评价机制改进——以W市基层法院绩效考核机制为对象 91

第一节 透视:审判权运行中的结构性利益格局 91

第二节 解析:现行司法评价机制对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95

第三节 建构:结构性利益理论对法院绩效考核机制改进的建言 98

第八章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案件请示制度 103

第一节 导言: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反差——源于研究方法的限制 103

第二节 本章的研究进路——法经济学的诉讼程序理论 106

第三节 对案件请示制度的法经济学理论分析 109

第四节 对案件请示制度的实证分析 113

第五节 对策分析 117

第九章 异化与回归——以服务型审判管理重构上下级法院监督指导关系 118

第一节 现实困境:上下级法院关系现状 118

第二节 新的尝试:上下级法院间审判管理现状 119

第三节 异化加剧:从案件质量评估到审判绩效考评 120

第四节 重新审视:上下级法院间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 127

第五节 立足服务:以服务型管理重构上下级法院监督指导关系 130

第十章 关于审判流程管理的调研报告 135

第一节 审判流程管理的概述 135

第二节 江汉法院审判流程管理情况 136

第三节 审判流程管理面临的矛盾 141

第四节 审判流程管理的再造 143

第十一章 关于现阶段法院案件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145

第一节 现阶段法院案件管理的基本情况 145

第二节 现阶段法院案件管理现状的主要原因 149

第三节 法院案件管理改革的发展进路 153

第十二章 关于庭务管理的调研报告 157

第一节 庭长、副庭长的身份、职责与审判管理 158

第二节 审判长的身份、职责与审判管理 164

第三节 当前审判管理改革热潮对庭内管理的影响及发展方向 168

第十三章 关于司法公开现状的调研报告 173

第一节 司法公开现状考察 173

第二节 司法公开存在的问题 176

第三节 完善司法公开的对策 179

第十四章 关于诉讼档案管理运用的调研报告 182

第一节 诉讼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82

第二节 诉讼档案性质及管理定位 187

第三节 诉讼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89

第四节 完善诉讼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191

第十五章 关于文书管理的调研报告 196

第一节 文书质量管理——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结合 196

第二节 文书流程管理——文书层级把关与审判管理的信息化 204

第三节 文书信息化管理 206

第十六章 关于优化审判组织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以人民法院内部审判权配置为研究范围 209

第一节 个案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法院为实证样本 209

第二节 对法院内部审判权运行及配置现状的几点认识 215

第三节 当前审判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8

第四节 优化法院内部审判权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221

结语 224

第十七章 《审判管理理论体系建构与理论创新》的调研报告 225

第一节 审判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 226

第二节 武汉法院审判管理概况 235

第三节 创新审判管理的思考 246

余论 253

第十八章 案件质量评估出现功利主义倾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55

第一节 案件质量评估中“功利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 255

第二节 产生“功利主义”倾向的原因透析 256

第三节 遏制功利主义倾向的建议及措施 259

第十九章 基层法院审判层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63

第一节 审判层级管理的内涵 263

第二节 基层法院审判层级管理现状 264

第三节 构建多层级审判管理体系的建议 266

第二十章 发改率指标考核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269

第一节 一审案件发改率指标存在的问题 269

第二节 发改率指标的改革路径 271

第二十一章 均衡结案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路径——以江汉法院审判管理实践为样本 273

第一节 均衡结案相关数据对比分析 273

第二节 实现均衡结案的做法 276

第三节 均衡结案面临的问题 278

第四节 完善结案均衡的对策建议 280

第二十二章 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和科学运用——以武昌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实践为视角 282

第一节 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运用的重要意义 282

第二节 武昌区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现状 284

第三节 基层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285

第四节 对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建议 288

第二十三章 重建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以黄陂区法院的实践为视角 290

第一节 黄陂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概况 290

第二节 案件质量评估制度的局限性 292

第三节 完善案件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议 294

第二十四章 将法官自由裁量权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以青山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运行模式为视角 297

第一节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及现状 297

第二节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298

第三节 青山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运行模式简介 299

第四节 规范自由裁量权与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301

第五节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构想 303

第二十五章 完善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若干思考——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的审判管理实践为视角 307

第一节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审判管理的基本概况 307

第二节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308

第三节 分层次、多维度实施审判管理的若干构想 310

第二十六章 立案变更率指标引导下立案质量管理现状 314

第一节 立案变更率指标的理解 314

第二节 立案审查率指标引导下立案审查水平逐渐提升 315

第三节 当前立案质量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8

第四节 进一步发挥立案变更率导向作用,提升立案质量 321

第二十七章 审判质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问题及其完善——以民事二审为视角 324

第一节 设置审判质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324

第二节 审判质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25

第三节 设置审判质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 328

第二十八章 刑事二审审判指标问题研究 330

第一节 刑事二审审判指标体系及变化 330

第二节 刑事二审审判指标体系的不足与冲突 331

第三节 完善刑事二审审判指标的路径与措施 335

第二十九章 审判绩效评估指标阈值合理化问题的思考——以武汉法院为模本 338

第一节 武汉地区指标阈值设定现状 338

第二节 现行阈值设定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40

第三节 指标阈值设定的改进建议 342

第四节 合理化阈值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346

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