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行霈,陈进玉主编;俞兆鹏,李少恒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1089165
  • 页数:570 页
图书介绍:《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该套丛书以文为主,适当配图,年代上限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下限原则上截止到辛亥革命。本卷综合、简要、有重点地展示了江西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的传统文化。

总绪论&袁行霈 1

绪论 2

第一节 江西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2

第二节 江西文化发展的基本阶段 6

第三节 江西文化的主要内容 10

第四节 江西文化的特点 14

第五节 江西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16

上编 25

第一章 石器时代江西文化的曙光 25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25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28

第二章 商周时期江西文化的兴起 36

第一节 光耀江南的商代文化 36

第二节 多元融合的周代文化 48

第三节 商周江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外传播 55

第三章 秦汉时期江西文化的初步发展 60

第一节 豫章郡的设置和城市的兴起 60

第二节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及其文化意义 69

第三节 儒学的传播 79

第四节 佛教的传入与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 8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文化的曲折推进 87

第一节 崇儒兴学与经学传授 8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充实与积累 90

第三节 史学 98

第四节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与人生哲学 100

第五节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 108

第五章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江西文化的昌盛 123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科举入仕 123

第二节 江南第一楼滕王阁 126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 132

第四节 佛道二教的勃兴与兼容 145

第六章 宋元时期江西文化的全面繁荣 157

第一节 学术思想的创新与“尚变” 157

第二节 心学大师陆九渊 164

第三节 教育与科举的兴旺 170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 177

第五节 文化宗师欧阳修 191

第六节 建树卓著的史学 196

第七节 群星灿烂的文坛 204

第八节 艺术领域的扩展 215

第九节 佛道二教的发展与摩尼教的传播 220

第七章 明清时期江西文化的继续发展 233

第一节“江右王门”和“心学”的繁盛 233

第二节 官私学校的普遍兴办与科举的持续旺盛 246

第三节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252

第四节 重要科技成果的涌现 257

第五节 成就斐然的文献学、史学与地理学 262

第六节 汤显祖与蒋士铨的文学成就 267

第七节 戏曲与绘画艺术的突出成就 272

第八节 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成就 282

第九节 佛道各宗派的演变与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289

第八章 清末江西维新思潮的兴起与科教的更新 298

第一节 江西学者的维新思想与实践 298

第二节 教育的更新与新闻业的出现 303

第三节 新式科学技术的兴起 308

第四节 文学艺术的创作 314

第五节 基督教在江西的传播与文化冲突 320

下编 332

第一章 陶瓷文化 332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332

第二节 鹰潭角山商、周窑场的釉陶器和原始青瓷器 336

第三节 汉、唐青瓷名窑洪州窑 339

第四节 宋代著名民窑吉州窑 347

第五节 中国瓷都景德镇 354

第六节 江西陶瓷文化在国外的影响 368

第二章 青铜文化 384

第一节 吴城文化与重要考古发现 384

第二节 江南青铜王国 391

第三节 早期铜矿采炼 404

第四节 江西青铜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 408

第三章 书院文化 413

第一节 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 413

第二节 鹅湖书院、象山书院与白鹭洲书院 424

第三节 民办书院的兴起 432

第四章 万寿宫与赣商文化 446

第一节 许真君与万寿宫 446

第二节 江右商帮与万寿宫 453

第三节 遍布海内外的万寿宫 463

第四节 万寿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468

第五章 名山文化 478

第一节 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478

第二节 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 493

第三节 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 506

第六章 民俗文化 514

第一节 赣傩习俗 514

第二节 生产习俗 520

第三节 采茶习俗 528

第四节 节庆习俗 531

第五节 婚丧习俗 535

第六节 衣食住行习俗 538

第七节 江西民俗文化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意义 543

主要参考文献 547

索引 558

后记 566

跋&陈进玉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