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学 1
序 2
上篇 政治现象的体系 4
第一章 序说 4
一 什么是政治? 4
二 什么是政治学? 18
第二章 政治现象的基础 22
一 土地 22
二 人民 26
三 财富 31
第三章 民治政治的来历和意义 34
一 民治政治以前的政治形式 34
二 民治政治的意义和种类 45
第四章 民治政治下的统治主体,统治样式并统治机关 51
一 民治政治下的统治主体 51
二 民治政治下的统治样式 64
三 民治政治下的统治机关 69
第五章 民治政治下的政治团体和国内政治斗争 76
一 政治团体的意义和种类 76
二 政治斗争的种类和方法 81
三 民治政治下的民族运动 90
第六章 民治政治时代的国际政治组织和国际政治斗争 96
下篇 政治现象的解剖 103
第一章 序说 103
第二章 政治权力的形成 106
一 权力的发生 106
二 权力的固定化(制度化) 114
三 权力的神圣化 124
四 权力的人格化 128
第三章 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均衡 133
一 权力的分配均衡和统治主体并统治样式 133
二 权力的分配均衡和政治斗争 137
三 政策和权力分配均衡 140
四 政治学说和权力的分配均衡 145
第四章 政治权力的将来 15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159
序 160
上篇 绪论 162
第一章 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上所占的地位 162
第一节 科学的意义 162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 173
第三节 科学的体系 178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特性 190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和内容 20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201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如何 202
下篇 唯物辩证法 204
导言 204
第三章 当作认识基础论看的辩证法唯物论 205
第一节 认识论的意义 205
第二节 认识论的根本论争及其阶级性 206
第三节 意识本质论 211
第四节 存在对思维论 218
第五节 主体对客体论 221
第六节 认识的可信程度论 228
第七节 结论 234
第四章 当作认识的具体方法论看的辩证法唯物论 235
第一节 本问题的意义及内容 235
第二节 实际认识上的具体原则 236
第三节 实际认识上的具体范畴 257
第四节 结论 274
第五章 当作宇宙观点论看的辩证法唯物论 275
第一节 导言 275
第二节 由辩证法唯物论看来的自然界 280
第三节 由辩证法唯物论看来的社会(即普通所谓唯物史观,或史的唯物论,又名社会辩证法) 288
第四节 由辩证法唯物论看来的思维(即思维辩证法) 312
第五节 结论 313
第六章 当作思索方法论看的辩证法唯物论 314
第一节 导言 314
第二节 辩证论理及形式论理的论争及其关系的批判 315
第三节 形式论理及辩证论理在思维根本原则上的差异及其关联 321
第四节 形式论理及辩证论理在思索方法上的差异及其关联 325
第五节 结论 335
第七章 当作实践方法论看的辩证法唯物论 336
第一节 实践与人生观 336
第二节 当作持己方针看的实践方法论 337
第三节 当作对世看的实践方法论 339
第四节 结论 340
现代国际政治讲话 341
序 342
第一章 导言 344
第二章 现代国际政治之科学的分析方法概说(本课题之抽象的说明) 350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上之错误的或不充分的方法 350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上之正确的政治现象分析法 (抽象分析实践法) 364
第三章 现代国际政治之具体的分析(本课题之具体的说明) 381
第一节 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主要对象 381
第二节 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主要对象当中的主要矛盾 405
第三节 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主要矛盾当中的主导矛盾 410
第四节 主导矛盾中的主导方面 415
第五节 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主导方面所认定的主环 421
第六节 主环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427
第七节 主导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435
第八节 主导矛盾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442
第九节 主要矛盾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448
第十节 主要对象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450
第十一节 现代国际政治上全体现象的发展的预测 454
第十二节 方法论上应注意之点 468
第四章 当作现代国际政治之一部分看的现代中国政治之科学的分析 471
第一节 方法论的考察 471
第二节 当作现代国际政治之一环看的中国现代政治 473
第三节 当作整个的全体现象看的现代中国政治 485
第四节 当作个个问题及全体现象之统一物看的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的预测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