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 7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7
第二节 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20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31
第二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 35
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国 35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37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38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 44
第五节 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 51
第六节 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67
第七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71
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 78
第一节 佛典的结集 79
第二节 佛典的翻译 81
第三节 中国僧人的撰述 85
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86
第五节 佛典的目录和结构 90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94
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 94
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 113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120
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 121
第二节 丛林和清规 124
第三节 仪式和轨范 126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132
第一节 寺院建构的演变 132
第二节 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 135
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 151
第一节 三大石窟 152
第二节 四大名山 156
第三节 八宗祖庭 163
第四节 著名喇嘛寺 178
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 182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识 182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历代政治 184
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作用 197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特点 201
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 204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伦理道德观 205
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 207
第三节 儒家的排击和佛教的调和 211
第四节 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 218
第五节 佛性论与修养法 221
第六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 227
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 230
第一节 汉代佛教与方士道术 231
第二节 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 231
第三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唯物主义神灭论的斗争 235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及其和儒、道会通的趋势 239
第五节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其日益儒化的表现 246
第六节 佛教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253
第十一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 257
第一节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及其影响 258
第二节 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 259
第三节 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 264
第四节 佛教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267
第五节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271
第六节 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277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 279
第一节 佛教建筑——佛殿、佛塔和经幢 280
第二节 佛教雕塑 285
第三节 佛教绘画 288
第四节 佛教音乐 291
第十三章 佛教与中国民俗 295
第一节 佛教节日与民间节日 295
第二节 轮回和成佛观念与民间风俗 300
第三节 佛教某些制度和佛事与民间习俗 301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306
第一节 中国佛教基本特点产生的根源 307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313
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 333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朝鲜的影响 333
第二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广泛影响 336
第三节 禅宗和净土宗与越南佛教的密切关系 340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对外传播 342
第五节 近代中国佛教输入东南亚地区 343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344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364
佛教与中国文化(访谈录) 367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71
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 390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 40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414
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 433
佛教与汉地习俗 448
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 455
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 471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477
佛教与中国文化 485
研究国学离不开印顺著作和理论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