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思 对生活与文本的哲学追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承贵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098617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为题,从不同角度揭示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儒学之常新 1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1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2

2.“德”、“智”关系的新境域 4

3.驾驭、“德”、“智”关系之智慧 14

二、论杨简的儒学观 18

1.以“心”解经的新尝试 18

2以“一”摄德的新路径 22

3.以“意”别性善恶的新方法 25

三、颜钧的平实之学 31

1.闭关悟道 31

2.勤勉布道 34

3.侠行践道 37

4.奇解创道 39

5.儒学发展新气象 45

四、严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铸 50

1.哲学理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50

2.哲学方法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53

3.哲学范畴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55

4.中西哲学融合的方法与限度 57

五、进化论的魅力与影响 60

1.严复进化思想的来源 60

2.严复进化思想的特征 61

3.严复进化思想的检讨 64

第二章 文化之解析 73

一、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 74

1.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 74

2.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74

3.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75

4.传统文化的负价值 76

二、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 77

1.几种代表性的文化继承观 77

2.文化继承范式提出的根据 81

3.文化继承范式的特征及关系 83

4.文化继承范式提出的意义 86

三、传统文化价值的四类解读方式 90

1.公例主义解读方式 90

2.科学主义解读方式 93

3.唯物主义解读方式 95

4.实用主义解读方式 97

5.可贵的尝试 100

四、严复文化观研究 106

1.文化比较结合原则论 106

2.文化比较结合方法论 113

3.严复文化思想动态概观 115

4.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伟大开启 118

第三章 德性之寻踪 123

一、中国古代道德结构发微 123

1.道德价值本体的二元假设 124

2.道德价值表达的丰富多彩 127

3.道德价值实施途径的多向展开 128

4.现代德性建构的参照 131

二、明清之际中国传统道德之走向 134

1.传统道德在宋明时期的异化 135

2.明清之际商业浪潮的到来 138

3.基督教伦理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142

三、传统道德价值外倾之源探幽 147

1.传统道德价值外倾之源的形成与发展 147

2.传统道德价值外倾之源的丧失 156

3.传统道德价值外倾之源历史演变之检讨 168

四、公、私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176

1.公、私之本义 176

2.公、私关系的多向度展开 183

3.公、私关系之平议 194

五、中国传统德性智慧的三种来源 203

1.天道设教:传统德性智慧的自然之源 203

2.性道设教:传统德性智慧的心性之源 207

3.人道设教:传统德性智慧的社会之源 213

第四章 方法之开显 220

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百年回眸 220

1.现代三大研究方法的输入 221

2.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独领风骚 225

3.研究方法理性时代的到来 229

4.永远的教训与启示 236

二、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人及其学术影响 241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基本特征 241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 246

3.人文主义方法的学术影响 249

三、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迷途 253

1.考察马克思主义方法教条化的三个维度 253

2.马克思主义方法教条化特征及其后果 267

3.马克思主义方法教条化的沉思 273

四、研究方法关系之思 277

1.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关系之思 277

2.人文主义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关系之思 280

3.马克思主义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关系之思 283

4.研究方法关系综合之思 287

5.研究方法关系合理模式之追求 291

第五章 佛儒之幽境 297

一、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 297

1相融相摄: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顺向开展 298

2.相拒相斤: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逆向开展 304

3.动静相即: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境际 306

二、张载视域中的佛教 310

1.“访诸释教”与“学绝道丧” 310

2.“太虚即气”与“万法皆空” 313

3.“穷理尽性”与“妄意天性” 318

4.“救儒有功”与“判佛有失” 323

三、佛法别有妙道在 328

1.“同异异端”与“是非异端” 328

2.“在世为公”与“出世求私” 332

3.“大偏之学”与“明手锄头” 336

4.“儒体佛用”与“阳儒阴释” 343

四、宋代儒士佛教观论略 349

1.“佛教的认知”与“佛教的误读” 349

2.“佛教的批判”与“批判的佛教” 355

3.“儒士的意见”与“佛教的前程” 358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