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一、定居上海 1
(一)从东北逃亡至上海 1
(二)陷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上海 5
(三)旧上海的市场经济 7
(四)难以忘怀的开明书店 15
(五)从小学到初中 16
1.培初小学 16
2.竞华中小学 16
3.余姚路小学 17
4.民光中学 18
5.真如中学 21
二、赴京求学 24
(一)我与吴晗 25
(二)入读新生中学 30
1.从上海到北平 30
2.有着悠久历史的新生中学 31
3.在艰苦而又愉快的生活中成长 34
(三)我的大学 45
1.考入北京大学 45
2.一间人才辈出的高等学府 48
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51
三、在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岁月 62
(一)藏龙卧虎的经济研究所 62
(二)受人敬重的两位学者 64
(三)有风险的编审工作 66
(四)“肥黏甜” 67
(五)研究物价问题 68
(六)无须本人申请的提职称 72
(七)经济所人员的伙食 74
(八)政治运动员 75
(九)“劳动常务委员” 77
1.建十三陵水库大坝劳动 78
2.昌平农场劳动 79
3.下放到来安县半塔人民公社劳动 79
4.到涿县参加整风整社工作 80
(十)告别朱宗炎 81
(十一)高举三面红旗 84
(十二)我与骆耕漠 88
(十三)北京印象 90
四、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96
(一)赴曲阜师范学院任教 96
(二)调往暨南大学任教 102
(三)“文革”小记 110
(四)高等院校改革刻不容缓 116
(五)可敬的蔡馥生教授 118
(六)广东的饮食 120
五、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大论战 125
(一)写作《〈资本论〉研读》 125
(二)参加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129
(三)批驳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种谬误 134
(四)研究、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西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 142
(五)旅途杂感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