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党建 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融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福国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08114821
  • 页数:237 页
图书介绍: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推动新时期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合理的战略选择。中国街道所进行的社区党建与社会建设结合推进的“开放式党建”基层实践是宝贵的探索,它的开放式建设的两个支撑点紧紧把握住“群众路线”和“协商民主”,通过群众路线的重新实践实现政党对社会的引领,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治。这样就把实践的理念与具体的落脚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书稿在中国街道,尤其古美街道等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开放式党建”的特点: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融合,由此回应什么是中国式的党建道路。中国街道,尤其古美社区(街道)等的开放式党建的形态和实践虽在基层,但向上回应了十八大报告对党建的要求,向下解答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它直接联系着社会,关乎着百姓与社区,因而,其探索和实践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则能超越基层,启示全局。故书稿是从个别揭示一般,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一、“开放式党建”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需求 1

(一)执政党建设需要开放的格局和空间 1

1.时代压力需要基层党建的开放格局 1

2.开放式党建的基础是群众路线 3

3.开放式党建的形态是协商民主 3

4.社会共治创造治理新形态 4

(二)上海市基层党建的时代变迁背景 6

1.中国单位化党建的传统模式 6

2.上海区域化党建的时代变迁 7

3.闵行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实践 8

(三)政党建设的开放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0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基层党建 10

2.美国两党的基层动员机制 12

3.英国工党的社会动员方式 14

4.德国社民党的社会整合方式 17

二、党建新形态:开放式党建的时代内涵 19

(一)开放式党建的时代问题导向 19

1.“区域化党建”的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变化 20

2.社区(街道)党工委为中轴的区域化党建 24

3.基层党建对群众路线的回归 26

4.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协商民主 27

(二)开放式党建的基本理念 29

1.引领:政党建设统合基层社会治理 29

2.开放:基层党建融合社会建设 30

3.协商:政党与社会的有效互动 30

4.监督:基层党建的社会动力 30

5.科学:党建的制度化保障 31

6.共治:党建格局下的多元力量参与 31

(三)开放式党建的目标 32

1.增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 32

2.巩固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33

3.型塑各种利益和执政信息的汇集中心 33

4.推进法治框架下的社会治理能力 34

5.强化党的基层民主引领能力 35

(四)开放式党建的发展阶段 35

1.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增进感召力的初始阶段 35

2.以建设社区文化为载体:促进价值认同的凝聚阶段 35

3.以区域化党建为契机:注重社会建设和组织创新联动的协同阶段 36

4.以自身建设为内核:巩固系统整体效能的制度化建设阶段 36

三、群众路线:开放式党建的社会基础 37

(一)开放之一:群众工作机制的重塑 38

1.群众信息的收集科学开放 38

2.群众需求的社情分析会制度 40

3.群众问题解决的反馈机制 42

4.信息整合的监督保障 43

5.群众工作机制的成效 44

(二)开放之二:党员代表会议制度的设立 50

1.制度设立的目的与功能 50

2.制度的运作机制 51

3.代表组成的规定与职责 52

4.会议制度的保障措施 54

5.党员代表会议的群众路线内涵 54

(三)开放之三: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考核机制 60

1.干部考核的群众评议 60

2.部门绩效的社会评价 62

3.干部选拔的社会公开 63

4.干部队伍的开放式培养 66

(四)开放之四:党务公开的流程建设 73

1.结果与过程的主动公开 73

2.依社会申请的回应公开 78

3.网络党建的开放式体系 83

4.信息时代的党建整体性公开 87

(五)开放之五:开放式党委决策 93

1.党委决策议题开放的范围 94

2.决策开放的基本原则 95

3.决策开放的程序 95

4.决策开放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97

5.责任追究机制 97

(六)开放之六:法治理念下组织权力空间配置的完善 106

1.行政党组:区域化联建与项目化协商推进 106

2.综合党委:依托“三缘”的组织重构 108

3.居民区党委:“片区管理”与组团式服务 110

4.片区党务工作站的党建幅度创新 115

四、协商民主:社会自治与政党领导的协同 119

(一)居民自治中的协商体系 119

1.居委会为核心的自治协商平台 120

2.“邻里客厅”的新型公共协商空间 125

3.以片区为范围的协商平台 129

4.“五常”信息协商载体 130

5.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协商 131

(二)社会组织的发育与成长 135

1.社会组织的培育环境 135

2.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 136

3.公益招投标项目的推进 138

4.社会组织发育的主要治理成效 140

(三)社区党建机制中的协商民主途径 142

1.建立党员需求发现机制 142

2.党员(代表)联系群众的“两联” 143

3.社区党员论坛制度 144

(四)社会需求的第三方调查评估 146

1.评价形式:“体制内”向“体制外”扩展 146

2.评价主体:“少数人”变“多数人” 147

3.评价方法:“传统型”向“专业型”转变 147

(五)协商议事平台:群众路线与党建的融合 147

1.协商议事平台之一:党工委议事会 148

2.协商议事平台之二:党(总)支部议事会 148

3.协商议事平台之三:“三会”议事平台 149

五、开放式党建:开放的基本结构 152

(一)开放式党建的中轴: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152

1.“片区治理”的有效幅度 153

2.建立社区共治的决策机制 154

3.搭建社区共治的多元议事平台 154

4.党委重大决策的开放和规范化 154

(二)开放式党建的标靶:政党领导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155

1.强化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155

2.全面尊重和支持社会治理力量 156

3.通过群众路线吸纳群众更广泛的参与 156

4.领导人民运行协商民主 157

(三)共治的要素:完善和持续的各方联动载体 158

1.共建、共治、共鸣与共进的基层党建逻辑 158

2.社会自治动力的激励与自治能力的壮大 159

3.以区域化党建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160

4.注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流动党员队伍管理 160

5.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建中的主体作用 161

6.适应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的党建模式 161

结论:在协商与共治中推进政党领导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162

(一)开放式党建创新的制度绩效 162

1.跨越基层党建的碎片化倾向 162

2.从被动回应转化为主动引领 163

3.执政党的社会认同逐步提升 164

4.党建民调显示社会的认同逐步增加 164

5.理顺了社区党建的机制 165

6.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共治的成效 166

(二)双向互动:“对内组织建设”与“对外权力开放”的制度统一 167

1.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 167

2.社区(街道)党工委是开放式党建的核心支撑 168

3.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真正下移 169

4.实现了党委决策权力的公开和监督 170

5.区域共治理念和格局的逐步成形 171

(三)未来的制度提升空间 172

1.基层党建需要从方法探索提升到制度设计 172

2.网络社会的党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党建流程的再造 174

3.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片区管理幅度和功能:“社区一片区一居委”的结构调整 177

4.党员代表的制度功能:常任制与年会制之间的平衡与绩效 178

5.政党建设与公共管理的空间与功能的适当错位 178

6.公共事务的决策:从听取民意到决策权细化的探索 179

(四)开放式党建的理论探索 179

1.基层党建的开放式结构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179

2.是否存在一个基层党建的“古美模式”或者“古美形态”? 180

3.基层党建的实践能否承担整个政党建设的任务压力? 181

4.开放式党建的具体内涵如何持续创新? 181

附录 183

附录一: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古美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徐知访谈录 183

附录二:关于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古美路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的调研报告 188

附录三:古美路社区新上海人需求调研报告 197

附录四:古美路社区(街道)基层党建工作调查报告 210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