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实施战略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编
  • 出 版 社: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
  • 出版年份:2003
  • ISBN: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1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1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4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内外环境分析 6

(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环境 6

(二)加入WTO与中国企业竞争、经营环境变化 7

(三)工业化后期中国产业结构、市场格局变化趋势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 9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 10

(一)“走出去”的主导产业及行业选择 10

(二)“走出去”主体企业选择 12

(三)企业国际化步骤 13

(四)国际区位选择 14

(五)跨国投资与经营方式选择 15

(六)经营战略定位 15

(七)企业组织结构选择 16

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17

(一)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国家实施“走出去”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具体战略目标,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宏观指导 17

(二)大力培育“走出去”主体,帮助企业拓展走出去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18

(三)努力改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政府服务环境 18

(四)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力度 19

(五)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有效监督管理 20

(六)建立健全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体系 21

(七)建立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风险防范体系与运作系统 21

当代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23

一、当代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23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 23

(二)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24

二、当代跨国公司发展趋势 26

三、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启示 31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31

(二)当代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 32

中国企业“走出去”典型案例研究 35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进程与个体案例 35

二、“走出去”典型案例:国有企业 36

三、“走出去”典型案例:非国有企业 46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典型案例启示 52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研究 57

前言 57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评价指标体系 59

摘要 59

一、我国对外公司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析 59

(一)制约进一步发展市场多元化的因素分析 59

(二)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国家战略 61

(三)对外承包公司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司战略 62

(四)开拓欧美地区市场建议 64

(五)开拓新市场的步骤 65

二、行业学会、商会和协会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65

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66

四、国际承包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67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67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67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研究报告 70

一、我国对外公司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析 70

(一)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形势和我国对外承包业的成绩 70

(二)开拓国际建筑市场的制约因素 73

(三)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国家战略 75

(四)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司战略 81

(五)开拓欧美地区市场建议 89

(六)开拓新市场的步骤 91

二、行业学会、商会和协会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92

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94

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报告 97

一、WTO的基本原则 97

(一)非歧视原则 97

(二)减少贸易壁垒原则 98

(三)公平竞争原则 98

(四)透明度原则 98

二、中国入世后的权利和义务 98

(一)基本权利 98

(二)基本义务 99

三、加入WTO对国内建筑业的影响 99

(一)专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定价 99

(二)我国对世贸组织所作的具体承诺 99

(三)加入WTO对建筑业的影响分析 101

四、对外承包工程中如何运用WTO的规则 102

(一)服务贸易与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102

(二)进口许可证协议 106

(三)《原产地规则协议》与国际工程承包 108

(四)劳工问题与国际承包 109

(五)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110

(六)加入WTO后仍存在的一些壁垒 111

(七)综合应对措施 112

亚洲承包工程市场研究报告 114

一、市场前景 114

二、发展趋势 114

三、东亚 115

四、东南亚 120

五、中东 122

六、南亚 127

七、中亚 131

欧洲承包工程市场研究报告 133

一、欧洲市场概述 133

(一)欧洲市场的总体情况 133

(二)建筑市场的经济环境 133

(三)欧洲地区技术水平和当地公司的实力 134

(四)欧元区 135

二、欧盟建筑市场的特点分析 135

(一)建筑业的结构 135

(二)劳动力和劳务合作 135

(三)成员国的四个分组 136

(四)三种采购体系 137

(五)有关的建筑技术标准 137

(六)各国其他方面的做法 138

(七)市场国的选择 139

(八)欧盟建筑市场的趋势 139

(九)欧盟承包商的变革 140

(十)欧洲建筑工业联合会(FIEC)和欧洲国际承包商(EIC) 140

三、欧洲各主要市场国分析 141

(一)德国 141

(二)英国 142

(三)法国 143

(四)波兰 144

四、开拓欧洲承包工程市场的建议 146

(一)与当地公司组建联营体投标 146

(二)及时获得市场信息 146

(三)及早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146

(四)在当地注册公司 147

美洲承包工程市场研究报告 148

一、美洲市场概述 148

(一)北美市场 148

(二)拉美市场 149

二、美洲各主要国家的市场分析 150

三、开拓美洲承包工程市场的建议 156

俄罗斯承包工程市场研究报告 159

一、俄罗斯市场综述 159

(一)经济状况 159

(二)建筑市场概况 160

(三)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162

二、俄罗斯市场的有利因素 162

(一)经济因素 162

(二)政策法规的支持 162

(三)中俄的地缘优势和贸易的互补性 163

(四)市场潜力与两国合作 163

三、俄罗斯市场的不利因素 163

(一)国际能源市场对俄经济影响巨大 163

(二)风险因素 164

(三)竞争态势 164

(四)其他不利因素 164

四、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建议 165

非洲承包工程市场研究报告 166

一、非洲市场综述 166

(一)非洲市场概况 166

(二)发展非洲市场的有利因素 170

(三)发展非洲市场的不利因素 171

二、非洲各国市场研究 172

(一)肯尼亚 172

(二)尼日尔 173

(三)摩洛哥 173

(四)突尼斯 175

(五)利比亚 175

(六)阿尔及利亚 176

(七)塞拉里昂 177

(八)博茨瓦纳 177

(九)南非 178

(十)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80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评价指标体系报告 182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82

(一)建立对外承包工程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82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83

二、影响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因素分析 183

(一)政治环境 184

(二)经济环境 186

(三)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现状 187

(四)承包工程市场状况 189

(五)自然环境 189

三、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191

四、评价方法 191

(一)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91

(二)权重系数(权数) 191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192

(四)确定等级指标值和权重系数的方法 192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192

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 201

前言 201

第一部分 制订对俄经济合作战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202

一、中俄经济合作态势分析 202

(一)两国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2

(二)制约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205

二、新形势下对俄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及制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08

(一)加强中俄经济合作是巩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需要 208

(二)加强中俄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09

(三)制定对俄经济合作战略的必要性 210

三、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210

(一)对我国东北沿边地区对俄经济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210

(二)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和对华合作意向的分析 212

第二部分 对俄经济合作战略构想 214

一、对俄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 214

(一)指导思想 214

(二)战略目标 215

二、合作领域、主攻方向和推进策略 215

(一)劳务合作 215

(二)自然资源开发 216

(三)境外加工贸易 219

(四)科技合作 221

三、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措施 224

(一)制定和实施各部门、各地区的对俄经济合作战略 224

(二)政府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24

(三)利用现有的双边磋商机制解决双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227

(四)适应新形势,加快外经贸体制改革和创新 227

深化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对策研究 231

一、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现状 231

(一)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几个发展阶段 231

(二)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几个主要方面 237

二、困难和问题 238

(一)对象国方面的问题 239

(二)我方自身的问题 239

三、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个案简析 242

(一)成功的案例简介 242

(二)成功的原因简析 243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深化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44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向我们走来 244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46

五、21世纪初深化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248

(一)双方经济合作的总体构架 248

(二)合作的重点对象 251

(三)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255

(四)合作方式 257

(五)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拟应采取的措施 259

(六)相关政策建议 260

我国中小企业吸引外资的战略研究 265

前言 265

报告摘要 266

我国中小企业吸引外资的战略研究(研究报告) 271

一、我国中小企业吸引外商投资的状况 271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 271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274

(三)我国中小企业吸收外商投资状况 275

二、中小企业吸收外商投资的作用 279

(一)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巩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 279

(二)降低社会失业率 280

(三)化解贫困,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281

(四)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扩大出口 283

(五)扩大外商投资新的增长点 284

三、制约中小企业吸引外商投资的因素分析 284

(一)信息不对称 285

(二)资信度低 286

(三)血缘性、地缘性特征明显 287

(四)企业自身素质低 287

(五)体制障碍 288

(六)政策支持乏力 289

四、促进中小企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对策 290

(一)推动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资信评定体系,减少中小企业与外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291

(二)设立中小企业利用外商投资专门支持系统 292

(三)完善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吸收外商投资的配套政策体系 293

(四)利用加入WTO的机遇,请求WTO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 295

(五)建立中小企业的产业群聚区,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吸收外商投资的作用 296

外国直接投资与国民待遇法律研究 299

内容简介 299

第一章 国民待遇:一个历史的、演进的法律概念与范畴 300

第一节 国民待遇概念与法理辨析 300

一、国民待遇的缘起和演进 300

二、国民待遇内涵与外延的几个问题 301

三、对国民待遇法理本质的理解 302

第二节 FDI中的国民待遇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 303

一、外资国民待遇的特点 303

二、外资待遇几个相关概念之比较 304

三、“超国民待遇”、“次国民待遇”概念辨析 306

第二章 动态的适用范围: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纷争的产物 307

第一节 FDI国民待遇在内国法和双边条约中的一般规范 307

一、国内外资法 307

二、双边投资协定中涉及国民待遇的一般条款与特点 307

第二节 几个重要国际公约、立法趋势及其背景 308

一、有关外资保护的纷争——用“国民待遇”对抗“最低国际标准”时期 308

二、市场准入成为焦点——国民待遇向传统内国法管辖范围扩张时期 309

三、国民待遇在外资法中的地位 310

第三章 TRIMs:出台的背景及其对全球FDI的重要意义 311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TRIMs谈判 311

一、TRIMs问题在多边贸易谈判中首次提出 311

二、TRIMs列入乌拉圭回合议题的背景 312

第二节 TRIMs的主要内容 314

一、协定宗旨 314

二、适用范围 314

三、总原则 314

四、实体化规范 315

五、优惠与例外 315

第三节 TRIMs评价及外资国民待遇的发展趋势 316

一、TRIMs在国际投资法上的重要意义 316

二、TRIMs协定内容的局限性 317

三、从几个多边协定看FDI国民待遇的发展趋势 317

第四章 中国外资法:国民待遇与需要调整的法律规范 320

第一节: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外资国民待遇的内容 320

一、中国FDI情况概述 320

二、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外资国民待遇的提出 321

三、外资国民待遇的立法现状 321

第二节:根据WTO规则需要调整的法律规范 324

一、关于外国投资禁止或限制进入的领域问题 324

二、关于对外资进入设置限制性条件的问题 325

三、改善国民待遇,逐步对外资法调整与重构 327

第三节:趋利避害,防止负面影响 327

一、防止绝对化倾向 328

二、WTO体系下国民待遇制度新趋势的对策与态度 330